翻开深圳工会壮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宝安工会工作模式 " 以其璀璨的光芒跃然纸上。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新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一拨又一拨的劳动者军如潮水般涌向宝安。雄厚的资本市场与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相互碰撞,迸发出宝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火花,亦形成了一个充满矛盾和过渡色彩的社会生态。如何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企业经营者正当利益的同时,解决好企业、职工的管理和服务等问题,成为了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宝安工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课题。
面对挑战,宝安区总工会以前瞻性的目光和务实的作风闯出了一条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具有宝安特色的新经济组织工会工作新路子—— " 宝安工会工作模式 "。这种由 " 区、镇、村 " 组成的三级工会工作新模式,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宝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全国总工会赞誉,并在全国推广,成为了深圳工会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呼应时代 工会工作急需新变革
1993 年 1 月,宝安正式撤县建区,标志着宝安由传统农业县向以工商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工业区发展。
那时,地处深圳西大门的宝安,在历经了十几年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后,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资 "" 三来一补 "、私营企业等新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带来职工队伍的不断壮大,除了本地农民 " 洗脚上田 ",更有几十万打工者从全国各地云集宝安,成为推动宝安经济腾飞的主力军。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劳动关系的深刻转变。
在现实的需求下,宝安开始筹建区一级工会。1993 年 6 月,48 岁的温介平调到宝安区任总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
当时宝安除了区镇村所属企业之外,还有 2000 多家外商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务工和外来人员已经达到 46 万,但基层工会只有 533 家。由于投资者和劳动者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和纠纷也不断增多。
面对企业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温介平甫一上任,立即带着工会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到各镇、街道、企业等调研,广泛征求工会干部意见,以求改变现状。
" 待遇低、工时长、生活条件差 ",在基层走访调研的大半年,工人艰辛的生产生活条件给温介平和同事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工会今后的路怎么走,温介平心里也逐渐有了方向。
1994 年 6 月,宝安区召开第一届工会代表大会。会上,温介平和宝安工会的干部们确定把 " 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会网络体系 " 作为工作重心,并大胆提出 " 一年打基础,两年建网络,三年出成果 " 的工作思路。
▲ 1999 年 11 月温介平在企业调研。
迎难而上 建成三级工会网络体系
村村建工会,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不但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更有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
当时,宝安只有基层工会 533 家,只占到当时基层数的 13.6%,此外,全区 5000 多家企业分布在 733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工作量可想而知。但工会工作最大的障碍,来自于思想观念的滞后。
那时,对于组建工会,不仅个别外商和投资者有抵触情绪,甚至连部分党政干部也不理解。有部分外商坚决反对,甚至扬言撤资搬厂,这让一些村子生怕工会会吓跑投资商,让经济蒙受损失。
" 如果劳资矛盾得不到解决,甚至激化,不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损,投资者的正当利益也难以实现,既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冷却投资者的热情,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温介平和同事们 " 磨破嘴皮,走破脚皮 ",下大力气向企业家和干部们详细解释,最终让大家明白工会的组建是 " 助力 " 而非 " 阻力 "。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在工会组建之初,宝安工会首先与组织部联合发文,要求镇(街道)工会主席,由当地负责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来当,这些党群书记大都是建设宝安的老功臣,已有一定的威信,更容易开展镇一级工会的工作。
此外,宝安工会还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进行示范和引路。镇一级工会以工会组建率高的观澜镇为典型,创建 " 达标工会 ",村一级工会主抓福永镇的和平村、白石厦村,区属企业以宝恒集团有限公司、沙井的黄埔工业联合总公司为榜样,做到级级有典型经验。
各级工会建立后,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工会根据企业的特点建议企业推出各类奖励制度,也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发展,宝安区基层工会很快获得了企业家们的普遍欢迎。
当时,一位做日用品的台商老板不但积极在企业组建工会,更在台商中现身说法,宣传成立工会的好处,有力促进了工会组建。一位曾在日本当过工会主席的日本企业家,对宝安工会更是赞不绝口,他说:" 我在中国的企业,从员工宿舍到食堂,再到车间,工会都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中国的工会确实是为企业着想,又受工人欢迎的工会。"
1995 年 12 月 20 号,随着沙井街道最后一个村级工会成立,全宝安区 8 个镇 1 个街道,118 个行政村全部建立起了工会,至此,区管镇、镇管村、村管下属企业的三级工会组织网络建立起来。
这一年,深圳仍在波涛起伏的时代浪潮中,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自己的经济命题,宝安在几年的探索中,让无数的打工者找到了他们自己的家——工会。
▲温介平
不断探索 走出基层工会特色道路
1995 年 1 月 23 日,时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永海到蛇口视察工作,听说宝安工会有新举动,于是来到宝安,让宝安区工会汇报工会。在听完 " 三级网络模式 " 后,李永海当即题词:" 希望宝安工会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当时,温介平心有忐忑:" 能做到吗?" 李永海随后说了一句话:" 在村镇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建立工会,是一个突破,你们只管齐步走,不断探索。"
在企业组建工会的过程中,宝安工会提出了 " 三个一 " 组建工程,即 "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提高发挥作用一个 ",做到不仅成立工会,也使工会真正运作起来,而不只是挂个牌子、做个样子。
1996 年这一年,宝安组建企业工会 1600 多家,当时,这个数字在全国都是惊人的。宝安工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国总工会的重视。1996 年,全国总工会、广东省总工会、深圳市总工会成立联合调查组到宝安调研。调查组亲自到工厂,详细询问职工、老板关于工会的运作情况。
1996 年 8 月,一篇名为《全新的区、镇、村经济发展公司三级工会网络体系——关于深圳宝安区新经济组织工会工作模式的调查报告》上报到了全国总工会书记处,报告中写道:" 这一带有方向性、前瞻性的创新和突破,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对全国蓬勃发展的 2200 多万家乡镇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时任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尉健行看到报告后,在上面批示:" 宝安的经验很好。他们在创建新经济组织工会的领导体制和开展工会其他工作的经验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之后报告被报送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他批示:" 深圳市宝安区工会工作的经验很好。赞成认真加以总结,组织探讨,以推动在新经济组织中,尤其是在中外合资企业中组建工会的步伐,促进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搞好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7 年 4 月,全国总工会在宝安区召开 " 宝安工会工作模式 " 研讨会,全国省一级工会、地市级工会 250 多人参与," 宝安工会工作模式 " 像一颗种子,撒向全国。
1998 年," 宝安工会工作模式 " 被写入全国总工会十三大的工作报告,在政治局会议上被讨论。同年 10 月 24 日,宝安区总工会荣获 " 全国模范区工会 " 的称号。
2000 年,为修改《工会法》,全国人大特意派了队伍到宝安征求意见。原有的《工会法》要求工会建立到区一级就可以了,但宝安的工作模式证明,工会建立到镇一级非常有必要。最后全国人大认为工会建立到镇一级,需要写进《工会法》,这一变化正是来自宝安总工会的实践经验。
几年的时间之于人类的历史只是须臾之间,但一代人却能用它完成一番伟大的事业。在宝安这片创业的热土之上,宝安工会人用辛勤汗水和集体智慧孕育了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 " 宝安工会工作模式 ",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 " 工会力量 "。
【亲历者说】
我刚到宝安工会的时候,头发已经有点白了,10 年后从工会岗位上离开时,就全白了,但我很感恩这段经历,觉得非常值得。
记得一开始到村里、企业调研,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吃不好住不好,把我们看得直掉泪。当时我就想,如果工会不去维护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就是亏待这些来自全国的兄弟姐妹,后来也因此诞生了 " 宝安工会工作模式 "。
宝安三级工会网络的建立,是宝安工会迈得最艰难也最宝贵的一大步,为此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宝安工会精神有五句话:自找苦吃、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敢为人先、有为有位。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工作精神,宝安工会不断突破、有所作为,才有工会今天的地位。
现在不管我走到那里,大家依旧亲切地喊我老主席,这正说明宝安工会尽到了应尽的职责,服务了很多在深圳奋斗的兄弟姐妹!
——原宝安区总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温介平
【数说工会】
1993 年,宝安全区只有基层工会 533 家;
1994 年,镇一级工会建立,宝安基层工会发展到 732 家;
1995 年,村一级工会建立,宝安基层工会飞跃发展到 1082 家;
1995 年底,宝安区下辖的 8 镇 1 街道和 118 个行政村及区属企业、镇(街道)属企业均建立工会,组建率实现了三个 100%。
1996 年,宝安区基层工会迅猛发展到 2679 家。
1997 年,宝安区外资企业建工会达 2800 多家,占全区应建工会外资企业数的 89%。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