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酣墨饱、挥毫泼墨,文人雅士喜寄情于墨香之间,谈及文字艺术,书法是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与世界其他文明的艺术史相比,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很多有深厚艺术造诣的艺术家竟大多是朝廷官员。例如东晋的 " 书圣 " 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苏轼都是政府官员。这一现象引起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先生的关注。近日,由白谦慎主讲、" 知美学堂 " 总策划人韩湛宁先生主持的 " 知美学堂 " 第三季第五讲《古代官员与书法:以晚清为中心》在深圳图书馆举行。白谦慎以晚清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分析了书法在晚清官员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丰富的案例与生动地讲述,让现场不少听众感叹受益匪浅。
▲白谦慎
▲韩湛宁
古代官员为什么擅长书法
▲吴大澂
为何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作为分析对象,白谦慎解释道,因为吴大澂生活在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他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 …… 吴大澂去世的三年后,科举制废止;九年后,清朝覆亡。通过吴大澂和他的友人,可以观察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两代士大夫的文化生活,而书法在他们的 " 文化生活 " 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白谦慎介绍书法成为古代官员艺术爱好的根源,是因为中国文字不是拼音文字,具有很大稳定性和传承性。此外,古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依靠的是庞大的官僚体系,文书的制作与传送成为这个体系运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以汉代为例,当时的官僚体系成熟,书写是录取政府人员的一个重要内容。汉代《尉律》规定:" 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这让 " 能书 " 成为文吏的必修业务,也成为有些武职吏的兼修业务。因此,即便是一些戍守边陲的小吏,一有空暇就练习书法,上级也将 " 能书 " 作为考察、提拔小吏的条件之一。这一时代背景为古代官员能深入涉及到书法创作中提供了先决条件。
书法如何成为古代文人重要艺术爱好
为什么书法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要的艺术爱好?白谦慎认为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书法有体制的支持。白谦慎表示在中国步入 20 世纪之前,书法是中国精英们最为主要的艺术爱好,由于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书写联系,社交交友中书法也是重要纽带,因此他们在书法创作方面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
白谦慎分析得出,书法能作为爱好广泛传播还源于它的 " 易操作性 "。梁启超曾经评论书法:第一可以独乐;第二不择时不择地;第三费钱不多;第四费时间不多;第五费精神也不多;第六成功容易,随时进步,自然随时快乐;第七,可以让你集中精力,即 " 收摄身心。" 这为忙碌工作后的古代官员提供了日常消遣的方式,加之古代社交中的艺术切磋,让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在古代爆发出巨大生命力。
古代官员每天练多少字
白谦慎以目前可查证的日记为例,为现场听众描述晚清官员每日到底会练多少字。" 练很多,在晚清高官日记中记录自己写字最多的是曾国藩,他不见得是练得最多,但他是记录得最多。许多练习的官员并没有日记记载。曾国藩为自己订的每日课程的时间表:‘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辰后,温经书,有所知,则载《茶馀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馀偶谈》;酉刻至亥刻,读集,亦载《茶馀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 北洋大臣李鸿裔是曾国藩最信任的幕僚,从他的每日课程可以看出,每天都有读、看、写三件事,其中就包括写书法。" 他们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了,可以看到写字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关名利。" 白谦慎说。
▲吴大澂等人所书扇面
20 世纪以来,中国的书写工具、丧葬文化、牌匾文化、书信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的生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书法的日常必要性消失了,这也让政治精英整体性地退出了书法的舞台,书法不再是精英的艺术,而更是文字的艺术。白谦慎表示希望通过观察晚清时代及文化的变化,不断总结探寻更多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内涵,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在历史变化里的理解。
深圳晚报记者 贾茹 通讯员 瘦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