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地处苏中,滨江临海,
既有江南水乡的灵秀,
又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这里,
人文风流,
俊采星驰,
冠盖东南,
自古就学霸辈出。
实业家、江左才俊、清末状元张謇,
明清易代之际文学家冒襄,
范氏诗文世家,
明星戏曲家李渔,
说书大师柳敬亭 ……
他们都是南通人。
"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 即将上新,
出版《江苏地方文化史 · 南通卷》。
今天先跟着文脉君,
认识一下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南通人吧。
张謇
是实业家,也是江左才俊
他,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实业救国、发展教育、投身公益,造福乡梓。
他,也是江左才俊,凭借才华脱颖而出。
早年间,秀才张謇,就已经是 " 江左才俊 " 五才子之首。1894 年,41 岁的张謇晋级为状元。
张謇在南通的濠南别业
十四五岁写家国情怀、仕途进取愿望:
" 耿耿丹霄路,迢迢碧树秋。"
写给朋友:
" 龙泉有时吟宝剑,斗牛何处系灵查。"
" 试到淮阴问年少,带刀可有旧时雄?"
去日本考察,经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前,沉痛落笔:
" 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
过颐和园,感慨万千:
" 圆明灰烬尚余温,土木巍峨复此园。赤舌烧城民与劫,黄金齐阁佛何尊。新蒲细柳千门锁,石兽铜狮一代存。流水岂知兴废感,朝朝溅雪出墙根。"
韦应物的简淡清新、白居易的朴实峻切、杜甫的沉郁顿挫、苏东坡的理趣、陆游的放逸、梅尧臣的散易 …… 古代诗人的文风,他都兼收了一点点。
张謇故居濠阳小筑
不过,他并不在意成为屈原、李白、杜甫那样卓越的诗人。他认为,文人写好诗,是一种应具备的素养。这一点,章太炎懂他," 别成一家,旨在经世致用。"
范氏世家
范仲淹后人,代代诗文传家
在南通,有一个家族,累世诗文传家,跨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文人辈出,先后诞生了文学家 30 余人,撰著、辑录了超过 200 部著述。
他们,以一个家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他们的先祖,要追溯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南通范氏,是范仲淹次子忠宣公范纯仁的后裔。
北宋天圣年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这条海堰,被称为 " 范公堤 ",也让当地人每每提起范仲淹都倍感亲切。
时隔三四百年,范氏后人踏上这方沃土,续写一个世家的文脉传承。明洪武三年,范仲淹 10 世孙范盛甫由江西抚州迁南通。
范伯子
传至清末,范家出了个才子——范伯子。他初名范铸,后更名范当世,号肯堂、伯子。他与张謇、顾延卿、朱铭盘齐名,并称 " 通州四才子 "。
范伯子的诗,反映现实、揭露时弊。他追慕苏轼、黄庭坚,在自评诗中这样写:" 我与子瞻为旷荡,子瞻比我多一放。我学山谷作犹健,山谷比我多一炼。"
他的姻缘,以诗为媒,传为佳话。范夫人姚蕴素,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师姚鼐的侄曾孙女,也是享誉文坛的女诗人,后来成为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
冒襄
年少风流,才名在外
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大概是文学作品中 " 翩翩佳公子 " 的理想原型。
他和董小宛的传奇爱情故事,至今家喻户晓。故事不断被改编,原型来自男主人公自己写的笔记小品。
他在《影梅庵忆语》中,记录自己和小宛的生活起居,追忆共度的九年时光。佳人在侧、红袖添香的九年,也是他一生牵念的九年。挚爱之人的离世,让他内心波澜翻涌,却无可奈何。
他以清丽典雅的语言叙事,以浓墨重彩地抒发真情实感。眷眷深情溢于言表,细腻诚挚。
冒襄
他的才情,并不止于对爱人的追忆。反之,也许正因为过人的才情,才让秦淮奇女子董小宛倾慕,在乱世之中生死相随。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出生于诗礼簪缨之家。
年少时,他就已经才名在外。" 两岁涉四方,十二称文章,束发侈结交,鸿巨竟誉扬。"
十四岁,诗集《香俪园偶存》由文苑巨擘董其昌亲笔作序而刊行。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王勃,期望他 " 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
成年之后,冒襄积极参与东林党人的活动,并成为复社的首批社员之一。他和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归德侯方域交情深厚,同为复社成员,志趣相投,当时被称为 " 复社四公子 ",也就是 " 明末四公子 "。
入清后,冒襄隐居不仕,著书自娱。他在自家水绘园中,招致四方名士雅集,饮酒放歌,议论时政。经历了明清易代、沧桑巨变,他的诗感时悲悯,沉郁苍凉、慷慨悲愤。
李渔
从仕途失败者到明星戏曲家
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清代反盗版第一人 …… 一个人的一生能扮演多少种不同的角色?李渔这个男人,把自己的人生玩到了极致。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南通如皋的一个姓李的人家生了个小男孩,他就是李渔。然而从小天资聪颖的他,却在考场失利,断了仕途的念头后,李渔萌发了去杭州创业的想法。
顺治八年(1651 年),李渔来到杭州,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李渔走遍了杭州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发现,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自己正好有这方面的专长。于是李渔开始从事 " 卖赋以糊其口 " 的日子。
在杭州,李渔相继创作出《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 湖上笠翁 " 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但也出现了很多不法商贩,千方百计进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这可惹恼了李渔。
在著作《闲情偶寄》中,李渔怒骂那些盗版者:" 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 而且李渔不只是嘴上骂骂而已,他决心用行动捍卫自己的著作权,状告了一些无良出版商,还举家从杭州搬到了南京,建了一个名为 " 芥子园 " 的书屋,自己写书、自己刻画、自己卖书,每个出版物都带有 " 芥子园 " 的标识。
在芥子园中,李渔也实现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自己搞演出。当时李渔先在家里组织家庭戏班自编自导戏剧,排练满意后,组织自家班子四处演出。李渔家乐班子的剧目有《凰求凤》《慎鸾交》《巧团圆》《琵琶记之寻夫》等,李渔身兼编剧、导演、经纪人数职。
康熙年间,芥子园家乐班的演出活动颇为频繁,从江浙到河北、山西等地,风靡一时。李渔终其一生都没有富贵临门,但是在文艺上的成就却名垂青史,把有限的生命 " 玩 " 出无限可能,是他留给后人最棒的人生样本。
柳敬亭
不高不帅却能说动人心
说起柳敬亭,人们总会想起张岱写过的那篇小品文《柳敬亭说书》,用精妙的文笔写出了柳敬亭说书本领的高超之处。而实际上,这位说书人的人生,远比书中的故事更精彩。
柳敬亭,原本并不姓柳,而是姓曹,名叫曹永昌。他生于南通州余西场,因躲避仇家而流落江湖。
柳敬亭曾在南京秦淮河边说书
从此,世间出现了一位叫做柳敬亭的说书人,往返于金陵、扬州、杭州说书,名声大振。
这个人其貌不扬,生来一副黑脸膛,满脸疙瘩,一说起书来可不得了。书迷亲切地叫他 " 柳麻子 "。
当时,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书籍,因此街头的说书人很受欢迎。柳敬亭用生动的语调,仅仅凭借零星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加上自己的润色与加工,就能让听众如临其境。
虽然后来,柳敬亭因一腔爱国情做了左良玉的幕客,有过短暂的 " 柳将军 " 时代,但南明亡后,柳敬亭又重操旧业,在江苏各地说书,成为一带说书宗师。
到了八十多岁,睡梦中还在说 " 秦叔宝见姑娘 " 故事,这就是说书大师柳敬亭一生的缩影。
据文史专家管劲丞先生考证,柳敬亭真正发迹和扬名之地即是南通。
南通钟楼
文 | 图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宋经纬
部分图片来自《江苏地方文化史 · 南通卷》
本文特别感谢:《江苏地方文化史 · 南通卷》主编钱荣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