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灯光亮起,一个青年端坐舞台之上,神色黯淡、满肚惆怅,生命的最后十二时辰,他该如何度过?身后无数回忆挥之不去、眼前积压奏折乱乱纷纷,陪在他身边的,唯有身下一张红椅,摇摇欲坠。
12 月 26 日晚,先锋昆曲《319 · 回首紫禁城》在南京大华大戏院成功上演。11 天前,这部剧刚参加了上海的 2020 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收获一众好评。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本剧总导演、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以及导演兼主演杨阳,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第四代优秀青年演员孙晶、钱伟,与昆山当代昆剧院的青年花旦林雨佳等。台上所演的,不只是 300 多年前,10 位王公大臣的恩怨纠葛,亦是 300 多年后,几个年轻昆曲演员的乘风破浪之路。
【台上】崇祯的紫禁城十二时辰
红 · 自问
当主人公崇祯皇帝出场时,观众脸上表情不由地惊奇错愕:这分明是一个现代的男青年!一张标致的脸,没有装饰、没有油彩,一副结实的躯体,水衣加身,丝绦缠腰,只有脚底一双厚底鞋,还在隐隐昭示着,他的身份是三百多年前帝国的统治者。
一切都围绕着台上的五把椅子进行。亡国前,崇祯守着一张摇摇欲坠的红椅子,陷入了极度的癫狂,他与魏忠贤、袁崇焕,还有满朝文武有段非常精彩的对手戏,一遍遍自问,为何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随着剧情发展,李自成破城而入,与崇祯隔空激辩,骑上了那张崇祯的红色椅子。此时,宝剑剑穗是红的,蜡烛火焰是红的,放眼望去,尽是抽刃泛起的红色的光束。
白 · 自尊
随着剧情发展,后半场底幕变成了一片惨蓝。崇祯径直来到后宫内院,夫妻相顾无言,泪水却早已沾湿了衣裳。" 臣妾去了,陛下多多保重!" 周皇后只留下两句遗言,扯下三尺白绫,一命呜呼。
记者注意到演员脸上的表情,不为所动却黯然失神,嘴里兀自念着 " 好、好、好。" 此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 父皇,带孩儿逃出宫去。" 正是不谙人事的长平公主。此时崇祯的表情又由麻木,顿生爱怜:" 汝何故生于我家。" 念了两遍,手起刀落。
观众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惨烈之状,杀人者与被杀者的苦楚、纠结、矛盾、犹豫,淋漓尽致。此时,宝剑剑刃是白的,文武笏板是白的,高悬空中的绫子是白色的,迷雾升腾,失路的崇祯让台下六道白色光柱贯穿身体,这是他的宿命。
黑 · 自决
在这幕剧的尾声,舞台灯光倏然而灭,只剩下一片漆黑。漫长的 15 分钟,作困兽斗的崇祯跌跌撞撞,终于无路可走。他一声叹息:" 一切皆有天数,到今日我心下释怀,已是无可留恋。" 说罢,自缢自决。
此时的舞台还是不见五指,却从观众席间飘来歌声,没有伴奏、浅浅低吟。干净又带着凄美感的歌谣在观众耳边飘荡,台上台下,浑然一体,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记者看见,席间不少观众眼眶已然湿润。终于,崇祯的魂灵孤独离去,融于着眼前的黑暗之中。柯军说,这十五分钟的 " 停电 " 是整部戏的魂。" 魂是看不见的,在静静的黑暗中也许能找到自己的魂。"
【台下】今日青年的创新之路
七次改版,演员坦言排戏排到 " 魔怔 "
据了解,这部《319 · 回首紫禁城》诞生于十年前。当时江苏省昆剧院正在上海世博会上,演出《朱鹮的故事》。青年演员杨阳在排演之余,读到崇祯皇帝的故事,触动很大。杨阳说,崇祯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勤勉、敏感、一腔抱负无处施展,他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他想要以此为题材,创排一部实验作品。
说干就干,他找到了老师柯军。老师很支持,帮助他请来编剧袁伟、音乐迟凌云二位老师,并鼓励他找孙晶、钱伟、徐思佳等年轻演员,组成创作团队。杨阳介绍,剧中每个人物身上都能看见这群年轻创作者的特质:崇祯的勤,袁崇焕的正,李自成的莽。
" 我们死磕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就为了琢磨这个戏的方案。作品诞生之初,就在不断打磨,精益求精,而今已经是第七版。" 杨阳表示,从最初的带妆版本,到现在的素颜上阵,演员也由开始的十几人,变成了目前的四位。实验的步子越来越远,演出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自己丝毫不以为惧。
主演钱伟也深有同感,为了演好魏忠贤,他求教老师,求教前辈,求教同行,为了全身心融入其中,差点 " 魔怔 " 了。他说,好几次坐公交、坐地铁,脑子里想着这个戏,想着想着,嘴巴里就不自觉地念出来,身子不自觉地动起来。" 周围的人都很奇怪,还以为这人怎么了。"
2010 年创排,钱伟演这个坏人十年了,但直到今天他还不满足。" 演员演得好,是观众看到这个人,就觉得他是这个角色的代名词,勤勉是必须的。"
自费创排,只为完成心中的艺术追求
" 在做先锋昆曲的时候,没有花过单位一分钱,所有的剧作结构都是自己出的。包括到录音棚去录音,也都是自己花钱,也没有新添置什么服装,有的是借,有的是自己花钱做。" 柯军回忆,这部《319 · 回首紫禁城》创排前六个版本,花费不到 5 万块。
" 创作和钱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真正你想创作的时候,没有钱也能创作。" 柯军说话时总有一种温润的儒气。
这种气质也影响了青年演员们:杨阳表示,自己的艺术生涯,由被动渐渐走向主动,实验创作中积累了自己的心得与体悟;徐思佳通过实验,明白了艺术是需要吸收不同养分的,对于生活和工作的理解与态度起了变化;孙晶表示,自己从这种创作中,见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杨阳说:" 跟着柯老师学习这么久,他身上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正气,静水深流,润泽后辈。"
争执、死磕," 莽撞气 " 成就了这部作品
杨阳表示,这部剧作的诞生,跟青年人身上独有的 " 莽撞气 " 不无关系。" 当时在创排的时候,我们都是二十五六岁,虽然对艺术的理解可能尚浅,但是对创作的劲头,却无与伦比。" 杨阳说。
第一版初创的十多位省昆的青年演员,都是戏校的同学,大家团结协作,又很有活力,袁伟老师的剧本出来后,大概 3 个月左右戏就拿出来了,个个都很有信心。" 传统程式、曲牌体套词、带妆华服,初版的《319 · 回首紫禁城》还是传统昆曲的模样,那时候我们叫它实验昆曲。" 钱伟说。
年轻人在一起,难免意见相左,甚至争执,钱伟坦言," 听到要素颜上场,我把桌子一拍,第一个不同意。" 当初自己的内心还是希望保留传统的东西。孙晶一言不合就跟自己较劲,脸色阴沉沉的,对着演出录像一遍遍看,沉默不语。然而,经过二三版的 " 脱妆 ",四五版的 " 减人 ",五六版的 " 删词 ",如今这部戏的极简表达,不仅征服了观众,更征服了他们自己。
有人说,思想对于戏曲这个舞台根本不重要,因为戏曲看的是技术。" 如何主动思考和创造,一直是戏曲演员最为缺乏的。" 作为昆曲前辈,柯军在这部戏里看到的 " 莽 ",是下一代昆曲人的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正如杨阳对自己这部戏的评价:" 有些时候,我们停留在想,但因为这部戏,我们走出去了,我们有自由飞翔的可能,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意义。"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宋经纬 / 文 赵杰 郑芮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