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登绝顶我为峰 ",身处大时代、大变局,我们要有这样的大视野、大格局、大襟怀,勇立高峰之巅,不断突破超越;
" 不废江河万古流 ",投身伟大复兴的滚滚洪流,我们要有谱写民族史诗、铸就不朽丰碑的目标追求,让中国文艺的历史星河闪耀更多江苏光彩;
"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民是文艺永恒的主角,我们要有念兹在兹、心心相印的真挚情怀,把为人民创作的光荣事业进行到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娄勤俭书记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向江苏文艺工作发出再出发的动员令—— " 山登绝顶我为峰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一枝一叶总关情 ",引起江苏文艺界强烈反响。怎样让作品更接地气?怎样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 来自江苏各地的代表们把热烈的讨论从会上带到了会下,带入了正在进行的火热的工作当中。
侯勇:文艺作品唯有 " 接地气 " 方可 " 上神坛 "
提气,振奋,觉得未来有方向、有动力了,这是著名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侯勇和很多代表参加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共同的感受。" 使我们全省的文艺工作者,在未来五年工作当中,有的放矢,也有目标去大有可为了。"
侯勇表示,娄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是文艺永恒的主角,要把为人民创作的光荣事业进行到底,这与他一直坚持的观点不谋而合。那就是,所有的文艺创作都要围绕以人民为主题的创作方针,扎根于人民群众,文艺作品唯有 " 接地气 " 方可 " 上神坛 "。
" 这可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观点,第二天分组讨论,很多小组成员都对此很有共鸣。文艺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处一定是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观众的,否则就是没有生活基础的,没有观众基础的。那样的文艺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这几年江苏文艺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但凡得到市场认可的,一定是观众有口碑的,这就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力。"
侯勇还提到了一个词—— " 桥梁 "。
他认为,演员就像桥梁一样,一方面要把文艺作品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出去,同时很多的电影电视观众其实也在通过评价演员的表演,把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创作者。" 创作者,就会将观众反馈的意见,融入到今后的文艺作品当中去。所以,面对一个文艺作品,无论题材也好、样式也好,怎样在二度创作中传递给我们的观众,怎样当好‘桥梁’,这是我们当下最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王尧: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有厚重的生活经验和基础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说,这次会议开启了江苏文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文代会和作代会的代表,倍感荣幸," 在现场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文艺工作者的厚望、重视,对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给予很大的鼓舞。"
他特别注意到了娄书记在讲话里提到的艺术性、时代性、扎根性、人民性," 它们是辩证的统一的整体。文学创作当然要坚持艺术标准,要用审美的方式反映历史和现实。所有的作品,它和现实之间都有着广阔的联系,无论是用什么样的形式,作家的文本当然包含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有作家自己对于时代的理解,同时他也能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要在艺术上探索,要能够体现出时代性,那他就必须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才能有厚重的生活的经验和基础,在时代的潮流当中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然后去创造文学艺术的实践。"
陈彬:网络文学不能一味天马行空,要扎根时代
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江苏省网络作协主席陈彬(跳舞)表示,听了娄书记的讲话,他非常受鼓舞。尤其是娄书记所讲的,文学创作要扎根于人民,让他深受启发。" 网络文学,来自于人民,又回到人民之中。" 陈彬说,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比如学生、教师、医生、公司职员,而且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发表流程,网络文学直面受众,读者可以用脚来投票,所以网络文学完全以人民的喜好为创作导向,这是网络文学先天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娄书记发言中所强调的 " 时代性 ",也让陈彬很有共鸣。他说,网络文学创作有许多是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的故事,猎奇性强,但是一味飘在空中并不足取,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扎根时代,如何更接地气,要提倡做现代主义题材,讴歌当下,讴歌时代。
金磊:做好两个 " 扎根 ",为人民、为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常州市作协副主席金磊是一位注重扎根基层的优秀作家,他利用两年多时间,通过大量的田野采访,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彩虹之路》,客观翔实地反映了溧阳市的农村振兴历程。这部反映农村建设的报告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江苏省作协和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文联、溧阳市委宣传部等各级机关的大力支持。
金磊持续关注基层创作。他表示,此次作代会,受娄书记报告的鼓舞,会更进一步地做好两个 " 扎根 ",努力为人民、为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娄书记在报告中指岀,文艺创作有鲜明的个性,但也有共性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作为基层的写作者,更有责任、也更便利做好两个‘扎根’,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呼吸。"
孙曙:文学的受众是鲜活的最广泛的人民群众
来自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孙曙,兼有作家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在来参加会议之前,他刚刚完成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新兵》的书评撰写。
孙曙说,听了娄勤俭书记讲话后,他和同组的代表们觉得很鼓劲," 我所在的小组做了讨论,大家反响很热烈。娄书记在讲话中对党的文艺思想的历史演进作了阐释,他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讲起,在七十八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围绕为什么人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思想。今天,我们说,文学还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学的受众,不是关在书斋里的,而是鲜活的最广泛的人民群众。"
孙曙说,文艺创作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进行纯粹的虚构。他认为," 跟老一辈的现实主义作家相比,我们现在的创作,对现实的穿透力、对现实的把握有所弱化。" 如何紧密地贴合现实?孙曙认为," 我们作为基层的创作者,要不停地挖掘生活。想象是在生活的天空中飞翔,但想象永远取代不了生活。"
黑陶: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是写作取之不竭的富矿和源泉
无锡市作协主席黑陶(曹建平)是中国新散文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家之路,是典型的根植乡土的创作之路。" 我的小时候,父亲做陶厂烧窑的搬运工作,母亲是一个农民。我所生活的地方有一个陶瓷工厂,工厂周围有一望无际的麦田,还有春天的油菜花,交融在一起。这个环境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写作的宇宙,我特别感恩。"
在黑陶看来,对一位作家来说,他所置身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永远是他写作取之不竭的富矿和源泉。" 优秀的作家,都是深受土地和人浸染的人;优秀的作家,都会调动个人的生命体验,运用独特的语言形式,从土地和人之中挖掘出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样创造而成的作品,它鲜明的时代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李新勇:紧贴时代,贴近人民,我们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南通市作协副主席李新勇认为,对一个以虔诚的态度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和根本,紧贴时代,贴近人民,我们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不会曲高和寡。"
从具体的创作手法入手而言,他认为," 所写作品,可选取日常生活的小素材,但日常生活应该有大乾坤,不能只停留在事件表面,要么深入下去描摹出他人能感却言不出的体验,要么荡开去关联出他人能想却想不到的他物,再或者跳出去,表达别人能理解却不会思考的哲思。也就是选择独特的视角来表达对时代的理解及感悟,给人以温暖、信心和力量。"
孙频:时代哺育了作家的精神,作家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青年作家孙频表示,听了娄书记的讲话,她感触很深。" 作家与时代是一种共生关系,时代滋养和哺育了作家的精神和写作风格,作家也是时代中的一分子,所以必然会与时代同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也必然要抗起时代所赋予作家的使命,所以作家们需要深入生活,深入人民,掌握一个时代最深处的脉搏,体会一个时代里最新的气象和变革之声,也写出与时代同行的普通人民,正是他们构筑了历史。"
孙频的作品,一直关注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她认为," 一个作家对时代对人民首先应当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其实要深入时代深入到人民当中去,再次要把时代和人民作为写作的动力。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时代,不深入到人民当中去就不可能有好的文学素材。也只有深厚的生活才能滋养好的文学作品,这就不可能脱离时代与人民。"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陈曦 胡玉梅 王凡 郑文静 宋经纬 王子扬 李鸣 实习生 蒋晶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