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12-31
事关南京人的未来!南京公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 / 文 刘畅 / 摄)2020 年即将过去,2021 年近在眼前。2021 年是实施 " 十四五 " 规划的开局之年,南京将如何谋划发展,"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推动 "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 " 建设?未来,南京人的工作生活将有哪些改变?2020 年 12 月 31 日,《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 " 建议 ")公布,给出了答案。

2035 年远景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

根据建议,到二〇三五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二〇年增长一倍以上,建成全球知名创新型城市;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一批新兴产业具备全球竞争力,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居于全省全国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韧性,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市民现代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建成文化强市、网络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中国示范城市,城市软实力、吸引力和美誉度显著增强;全面迈入绿色低碳发展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更具美丽古都独特魅力;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布局均衡,人的全面发展和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市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全面展现 " 强富美高 " 新南京生动图景。

" 十四五 " 主要目标

四个方面

按照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宏观环境、城市竞合趋势和自身条件,建议明确," 十四五 " 时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聚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探索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打造富于现代化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超大城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

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

建设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

科技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目标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建议分别对创新名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内需、数字经济、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等作出部署,共 42 条。

其中提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 " 四个面向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推进 "121" 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比如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制度,大力推动在宁高校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做大做强。

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建成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设施。

人才

建设 " 海智湾 " 国际人才街区,推出 " 紫金山英才卡 "

创新名城的建设离不开科技企业的助力。南京力争国家级南京高新区进入世界一流园区行列。布局建设大学创新港。放大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深入开展 " 百校对接 " 计划,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项目和人才落户南京。鼓励知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宁设立高端研发中心,支持在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 " 紫金山英才计划 ",高水平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和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高标准建设 " 海智湾 " 国际人才街区,推出 " 紫金山英才卡 "。

产业

深入实施 " 链长制 ",建设数字经济名城

构建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万亿,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两大产业规模突破五千亿,五大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大力培育未来网络、区块链、新金融、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产业。深入实施 " 链长制 ",培育一批技术主导型、市场驱动型 " 链主式 " 企业和 " 隐形冠军 " 企业。建设华东区域数据中心和超级中试中心。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研究院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数字经济名城。

消费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建议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化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双向提速,鼓励新消费新零售新业态。增强 " 南京制造 "" 南京服务 " 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构建物流服务体系。

打造河西新城、江北新区、南部新城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着力培育南京本土的中国 500 强企业。打造知识产权强市。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全面实现 " 一网通办 "" 数据只提供一次 "。高水平建设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推动江北新区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区域协调

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创建交通强国先进示范市

坚持 " 东西南北中 " 协调并进,逐步构建 " 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 " 的总体布局。强化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构建以江南主城区为 " 主核 "、江北新区为 " 主城拓展极 "、紫东地区为 " 创新引领极 "、南部片区为 " 新兴增长极 " 的 " 一核三极 " 重点功能布局。

合理控制老城人口密度。实施幸福宜居品质提升行动,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设施完善和功能提升,破解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打造精品城市地标。推进地下空间、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

创建交通强国先进示范市。推进南京北站、沿江高铁和货运铁路等建设,基本建成 " 米 " 字形高铁网。推进 " 数字乡村 " 建设。务实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加快宁镇扬一体化步伐。

文化

建成 15 分钟文化生活圈、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南京少儿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和世界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城市音乐厅、跑道公园等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建成 15 分钟文化生活圈。打造体育强市。

推动 " 一山两水一城墙 " 传统文旅产品迭代升级,建成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加快建设长江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夫子庙秦淮河历史风光带。推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南京文脉整理。建设南京国际和平中心。

生态

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城市,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南京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贯彻长江 " 十年禁渔 " 部署,开展 " 拯救江豚行动 "。严格保护长江水源地和新济洲、绿水湾等重要湿地。

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和江心洲、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打造绿色低碳的交通体系、建筑体系和消费体系。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地。

钱袋子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困难人员就业兜底保障

建议提出,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围绕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幸福人生,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均等化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健全各类生产要素按市场决定报酬机制。

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收入。依托新经济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发展高端产业提升就业质量。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落实困难人员就业兜底保障。

教育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供给更为充分

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水平,实施高中教育增量提质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供给更为充分。

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办学水平,支持在宁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办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设学习型社会。

社会保障

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 " 两保合一 "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精准扩面和动态管理,实现参保全覆盖。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 " 两保合一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 , 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健康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新区布局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深化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协同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救治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新区布局,实现 " 新五区 " 三甲医院全覆盖。加快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健全家庭医生制度。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人口

发展普惠托幼服务体系,打造全龄友好城市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妇幼保健和生命救治,发展普惠托幼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推进 " 银发生辉 " 工程。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城市建设。

推动优质家庭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弥合全民 " 数字鸿沟 ",打造全龄友好城市。

更好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完善 " 大数据 + 网格化 + 铁脚板 " 基层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城市。高水平建成平安南京。

相关标签

远景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