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感知到物候变化的那一刻起
" 年 "" 岁 " 与 " 新年 "" 岁首 " 的概念
便已经诞生
《尔雅》中即有 " 释天 " 一篇
出现了 " 载 " 的记录
说尧舜时期称年为 " 载 "
但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
" 新年 " 如此重要的时间节点
其实是五花八门的
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
"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
元,指初始,代表新年伊始
旦,指太阳在地平线上将升未升之际
即夏历中正月 " 朔日 " 开启之时
元旦,又名正旦、元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元旦就是正月初一这天
新年第一天被表述为 " 元旦 "
乃名符其实
可如今的元旦和正月初一
却是两个时间
这是为什么呢
想知道其中的缘由
我们要先从历法讲起

(福建初溪客家土楼群,摄影 / 强七少 / 图自《中华遗产》2020 年 01 月)
什么是农历?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
也有夏历、干支历、华历、中历等名称
属于阴阳合历
通过观测太阳春来秋去的周年运动
人们确立了二分二至的节气系统
和四季划分节点
以此指导农业生产
许多地方现在还保留着 " 冬至大如年 " 的说法
就是因为冬至标志着一阳复始
古人从阳历的角度
将它看作新的岁时周期的开始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 年 12 月)
与阳历同时并用的
是我们用于纪月、纪日的阴历制度
它是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朔望来确立的
月相的周期变化更加简明醒目
也便于统一精确的时间划分
因此,成文历法便以阴历月作为时间单位
将十二个月定为一年
先民们确定月份次序
依靠的是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向
因为他们发现
斗柄指向的偏转和周边恒星的隐现
与自然的四季交替密切相关
传说中夏代所创制的历法 " 夏历 "
以建寅月为岁首
所谓建寅,即北斗星斗柄指向寅方的月份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寅代表东北)
如《后汉书》所言
此时
" 阳气已至,天地已交,
万物皆出,蛰虫始振 "
夏代人以之为岁首
取冬去春来之意
岁首在哪个月?
在汉代以前
岁首之月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据记载,殷商时首月为夏历的十二月
周王朝历法曾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
秦统一中国后又将十月定为岁首
历法随朝代更迭是统治者
为表示与前代不同而除旧布新的刻意之举
实际上,最为切合自然节律的
仍首推夏历
西汉初年沿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
但这一旧历沿用了百年都没有修订
误差非常大
甚至在月初月末
夜空中却高悬着一轮满月

(西安的钟楼,摄影 / 张俊 / 图自《博物》2009 年 01 月)
汉武帝于是下令重新修历
在太初元年(前 104 年)
正式颁布太初历
即延续夏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岁首之月为历法的基准点
被称为 " 正 "
所以夏历中的建寅月
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
太初历结合了阳历与阴历
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日常需要
因而成为后世历法的基础
无论此后历代历法如何修正
正月初一为岁首的传统
始终不变,延续至今
元旦 VS 春节
近代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引进并采用了公元阳历
作为时间的制度
这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
是从地球上观测太阳的 " 移动规律 "
从而制定出的历法
" 太阳日 " 与 " 回归年 " 是它的制定基础
于是每年 1 月 1 日被确立为元旦
而传统新年则改名成为了" 春节 "
新元旦节的出现
最初似乎并未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年节安排
1923 年 1 月 3 日上海《申报》上的一篇文章说道:" 社会上逢着过阴历新年,顿现出热闹的气象。吃的玩的,比较平时要添出许多。便连路上的行人,也得增多不少。但是遇阳历新年,除掉有几面国旗迎风招展以外,简直和平时一样。"
1928 年,民国政府决心
" 废除旧历,普用国历 "
以此推进破旧立新的社会再造
官方明令规定旧历节令不准放假
并要求将旧历春节中的礼仪娱乐活动
移至新历元旦举行

(由中国结结成的特大红灯笼,摄影 / 马健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 年 01 月)
然而,传统的力量根深蒂固
尤其是春节这样的民俗
事关传统天地人伦的社会秩序
和中国人根本的精神认同
是不可能被完全废止的
于是百姓的春节还是照过不误
查禁一两年后
" 当局也只好装作眼开眼闭了 "
再到今天
农历春节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节假日体系
与公历元旦并立不悖

(曾经流行一时的传统黄历,摄影 / 山林食纪 / 图自《中华遗产》2020 年 01 月)
事实上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
元旦之后就进入了 " 过年 " 状态
我们不自觉地开始将公历换算成农历
在心中默数着春节的倒计时
正式的春节只有短短一天
但人们欢庆的状态和 " 过年 " 的心理感受
则会从元旦一直持续到元宵节以后
这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时间感觉和文化体验
编辑 | 张亚君
值班主任 | 崔凌云
来源 | 中国国家地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