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日前,中山大学与中国第 37 次南极科考队互致元旦贺电,中大副教授韩博、博士后张功搭乘 " 雪龙 2" 极地科考破冰船,于近日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开展作业。这是自 2000 年以后,中山大学首次参加南极科考,标志着中山大学重返南极科考国家 " 战队 "。
考察队已顺利完成穿越 " 魔鬼西风带 " 等任务
中国第 37 次南极科考队给中山大学的贺电中表示,目前考察队已顺利完成无接触外港补给、穿越 " 魔鬼西风带 "、冰区航行等任务,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山大学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清华就曾经两次赴南极参加越冬科考,他向记者介绍,在本次科考中,中大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兄弟单位开展了紧密合作,所承担和参与的科考内容主要包括船载海洋 / 海冰 - 大气通量观测、大气探空协同观测、多手段海冰厚度和分布观测、多手段物理海洋观测等。
除了直接参与南极科考,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还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简称 " 极地室 ")紧密合作。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介绍说," 我们每天向极地室提供中大地球系统模式的大气和海洋数值预报试验产品,供本次南极科考预报保障参考使用,也为数值模式发展和检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董文杰说:" 借助本次科考,中山大学参与开展大气、海冰和海洋的综合观测实验,获取宝贵的极地现场观测数据,有助于探索发展极地相关观测技术,培养极地科考专业人才。" 。
" 这次南极科考机会来之不易,我们将用出色的现场工作和高质量的科考成果回报国家。" 韩博和张功在连线时向记者表示,衷心希望我国在极地科学领域不断取得更大进步,未来能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中。
推进极地学科发展
中山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冰冻圈科学系
曾四赴南极的中山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主任程晓说:" 极地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全球冰冻圈关键区以及全球治理的‘新疆域’,中山大学正在积极布局极地相关研究。同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极地学科发展,加大为党和国家培养战略新兴人才的工作力度。"
近年来,中山大学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推进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 " 三大建设 ",提出 " 聚焦中国南海,经略深海大洋 " 的大海洋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在珠海校区重点布局大海洋学科群,牵头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共建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极地研究中心。
2020 年 8 月 28 日,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 中山大学 " 号下水,预计 2021 年上半年交付使用,并在积极推进极地科考破冰船建设。此外,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共同完成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2020 年度报告》之南极冰盖变化篇于 11 月 27 日由国家科技部向全球公开发布,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
在极地学科建设方面,中山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冰冻圈科学系,将极地学科发展向前推进一步。董文杰介绍,这得益于中国徒步横穿南极第一人、中科院院士秦大河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他确立了冰冻圈科学面向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战略意义,对中山大学极地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给予高度认可和支持。
" 中山大学正在努力打造跨学科的极地海洋研究高地 "。中科院院士、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双聘教授陈大可说,中山大学正在紧密对接国家极地战略需求,规划极地遥感与观测、极地海洋与大气、极地新材料、极地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联系,培养极地相关专业人才,积极参加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力争为国家极地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中山大学上次参加南极科考要追溯到中国第 16 次南极科考,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星舟于 1999 年至 2000 年参加,这也是中大师生之前参与的唯一一次南极科考。本次科考标志着时隔 20 年,中大重新回归南极科考国家 " 战队 "。
中国第 37 次南极考察队搭乘 " 雪龙 2" 号于 11 月 10 日从上海起航,本次考察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和确保重大装备和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等任务。
据介绍,目前考察队正在有序开展中山站补给和人员轮换工作。考察队将按计划开展下一阶段的海洋科考调查。
新快报讯 记者 王娟 通讯员 赵现廷 吴立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