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 " 芯片 "。2020 年 12 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 " 卡脖子 " 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那么,目前兰州种业市场的现状如何?是否拥有事关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种质资源和 " 芯片 "?近日记者就此走访我市种业市场时发现,兰州良种覆盖率达 96% 以上,良种对全市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 45%。同时,一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已然起步,正稳步行进在打造民族种业 " 兰州芯片 " 的征程上。
市场是产品质量的 " 试金石 "
1 月 3 日,记者慕名走进位于西固区福利东路的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下茁壮的玉米禾苗与和恒种子、和恒技术的巨幅挂图。200 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区里,摆满了各种成品玉米和种子。一身工作服的公司董事长王生强说:" 公司自成立以来,就秉持自主育种、自主开发的理念,虽说道路比较艰辛,但我们始终坚信只有靠原创的东西,才可有效保障产品质量,才有可能立足市场。因为市场是产品质量的‘试金石’ "。
"2020 年,公司 3 个品种转化了 260 万元的科研经费,目前来说,科研成果完全能够支撑公司的科研育种系统。" 王生强坦言。原来,早在 2003 年,王生强便成立了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由此拉开其自主育种、开发的历程。
万事开头难。为了做自主的民族产业,在公司起步阶段,王生强曾负债育种,但他依然痴心不改,潜心于种质资源的研发,培育优质玉米种子。在此期间,王生强始终坚持自主开发的理念,先后投入 2000 多万元进行品种研发,积累了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及数十份有市场推广前景的杂交组合品种。目前,该公司拥有健全的育种试验系统和产品开发系统,在甘肃临洮(350 亩)、泾川(80 亩)和海南三亚(30 亩)建立了三个玉米育种基地,基础试验站 ( 点 ) 9 个。其中,西北 5 个、西南 1 个、东华北 2 个、黄淮海 1 个。高级试验点(或定位试验)124 个,基本涵盖了中国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等主要玉米种植区域。
对于公司目前的运营情况,王生强说:" 总体来说,目前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因为做基础研究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我们始终秉持科研第一的理念,注重基础研究和自主原创,科研就像足球场上的后场,产品开发是中场,品种科技成果转化与种子营销是前场。" 截至 2019 年,利用该公司资源审定的玉米品种有 13 个。
建立兰州农作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
在全社会高度粮食安全,开展种源 " 卡脖子 " 技术攻关的今天,对于王生强和他的公司来说,无疑迎来了发展的 " 春天 "。对此,王生强坦言,在 18 亿亩耕地中,玉米约占了 6 亿亩,只要潜心育种,就不愁种质资源和高产丰产的优质种子。应该说发展前景广阔,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们团队现在的目标就是静下心来认真育种,掌握优质种质资源,并通过自主创新繁殖推广,打造集育、繁、推于一体的大型种子企业,让优质高效的玉米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据了解,该公司已牵头成立了 " 西北玉米育种技术协作联合体 " 和 " 兰州和恒玉米研究所 ",就玉米种质资源创新进行合作及技术攻关,选育优良的玉米及其他做作物品种,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队伍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形成种质资源鉴评与利用、基因挖掘、种质创新、现代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一体化的研究格局。
同时,在西固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的支持下,正在积极筹建占地 2000 亩的 " 兰州农作物育种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园区)"。该项目将以农作物育种为核心,以新品种试验示范开发、" 良种良法 " 配套为主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服务为重点,服务兰州乃至甘肃种植业,为农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提供新品种选育、测试、鉴定及相关专项试验平台和技术服务,提升兰州农作物品种选育及技术开发能力,服务地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兰州良种覆盖率达 96% 以上
那么,作为我市种子品种管理、质量检验、市场监管,以及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管理机构的兰州市种业监督中心对此有着怎样的认知呢?" 科研只有与市场相结合,才会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行业的革命性变化;只有自主创新,才可掌握和拥有原创的种质资源,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进而保障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当日,该中心主任王生明坦言。
提及兰州种业时,从业 30 多年的王生明娓娓道来。从 "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农业 " 芯片 " 到 " 卡脖子 " 技术,从种质资源的自主开发到市场竞争,他如数家珍。
王生明说,毫无疑问,农作物种业已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 " 以来,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迅速,种子流通速度明显加快,种业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在保障农业生产用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高原夏菜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兰州良种覆盖率达 96% 以上,良种在全市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达到 45%。
据王生明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省最大、全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集散地。经营的蔬菜、瓜类、玉米和脱毒马铃薯等新优品种超过 1000 个,经销范围已从全省辐射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初步形成了强大的营销网络。目前,兰州市共有种子企业 29 家。其中注册资本 1000 万元以上的有 9 家,全市种子企业年营业额稳定在 2.5 亿元左右。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种子质量检验机构为主,企业自检为辅的种子质检体系,检验内容由常规检验向马铃薯病毒检测、玉米转基因检测等领域扩展。
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种子企业
针对当前跨国种子企业对种质资源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市种企多、小、散,但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王生明说,企业选育的品种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因为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牵着企业的发展,在选育品种方面 " 实打实 ",其产品在商品性、适应性,以及抗病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同时,龙头企业对于行业发展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
据了解," 十四五 " 期间,我市将立足西北地区种子集散中心的传统优势,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西北地区新型种子集散中心。同时,通过创新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以及种子生产、加工、包装等新技术、新产业的研究,重点开展田间种植新技术、种子生产繁育技术、精加工技术、包衣技术、新包装等项目的研究推广,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在种业基地建设方面,我市将根据种子生产现状和优势区域,规划种子生产区域布局,分别建设玉米、小麦、脱毒马铃薯、胡麻等作物种子(种薯)生产基地。通过组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种子生产能力,为更多企业投资兰州种业创造条件。同时,引导种子企业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从源头上保障农作物种子质量安全。支持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有育种能力的蔬菜、马铃薯及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种子企业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培育市场迫切需求的品种,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洁 张万宏 文 / 图 / 视频
编辑 | 张亚君
责任编辑 | 安周霜
值班主任 | 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