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坪村,一座座黄土山昂然挺立,山路弯弯,勾勒出西北独有的苍茫景象。
山有山脊,54 岁的村支书任长太则是这座小山村的脊梁。
( 1 月 5 日在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坪村的任长太(右)。新华社记者马希平 摄)
" 脱贫攻坚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咱也要对得起老百姓的期望。" 塑料大棚里,任长太皮肤黝黑,近 15 年的村支书生涯,任长太跟着这个小村庄一起经历了翻天巨变。
" 关键时刻挑大梁 "。任长太参加工作之初,村里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而这个深度贫困村里破败不堪的景象更是在不断地鞭策他 , 任长太逐渐明白,他不只是一个 " 上传下达 " 的 " 传话筒 ",而应该是带领群众走出困境的领路人,扛起村庄希望的 " 脊梁 "。
要想富,先修路。过去,村里的路又窄又破,两头牛都过不去。任长太决定优先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2011 年,在多方努力下,袁家坪村有了第一条 " 主干道 ",这也是任长太最骄傲的事之一。通过推广双垄沟播、平整土地等举措,日子逐年好转,但任长太知道许多村民还生活在贫困里。
2013 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给这个小村庄撒下了曙光。
" 不抱紧产业,脱贫就没有希望。" 任长太认识到,因地制宜搞产业,才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搞什么?怎么搞?成了任长太心里的难事。" 一亩园十亩田 ",一间占地半亩的塑料大棚每年可收入 4000 元。通过招商引资和多次研究,2017 年,当地决定把塑料大棚种植无籽西瓜定为核心产业进行发展。
(1 月 5 日,在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坪村蔬菜大棚内,任长太(右)和村民查看蔬菜生长状况。新华社记者马希平 摄)
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解决,但最难的还是 " 人 " 的工作。当地早已习惯传统种植方式,尽管有政府资金扶持,但保守的思想却让新的产业难以推广。
本不善言辞的任长太只能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对比较固执的村民,他一个月要入户十次以上。难免有争吵,但他从不放在心上。
" 这个黑脸支书,脸黑心红度量大 " 是村民对他的评价。
任长太心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 " 天大的事 "。2018 年,肾结石住院手术期间,正值一批大棚开工建设,病床上他依然坚持工作,手术后仅十天便返回工作岗位。
作物有了,但怎么卖个好价钱?为了解决销路问题,任长太用三轮车拉着货前往各地,了解市场行情,最忙的时候,三天两夜跑了 5 个县区。如今,这已成为他每年 7 月份的 " 习惯动作 "。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许多村民纷纷加入了大棚种植的行列。现在,村里已有塑料大棚 892 座,日光温室 50 座。同时通过流转土地,建成袁家坪村蔬菜产业园。除去分红,建档立卡贫困户来此务工,每天还有 100 元的收入。
(1 月 5 日,在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坪村,任长太(右)在村民家和村民沟通。新华社记者马希平 摄)
产业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转机。55 岁的脱贫户张伟是袁家坪村的脱贫户,过去一家四口人的年收入刚刚过万,身患残疾的他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如今通过公益性岗位、在产业园打工等方式,每年收入可达 4 万元。
现年 57 岁的村民王琳 2018 年开始种塑料大棚,从 18 个棚到如今的 78 个棚,他家里的收入也翻了几番,去年年收入达 41 万元。脸上满是笑容的他,对今天的生活赞不绝口," 好日子来了!"
这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 73.18% 的荒凉小村,2019 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 年贫困发生率为 0。同时,全村 9 个村民小组全部接入自来水,村组道路硬化 33 公里。
"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群众安心我才能睡得踏实。" 任长太说。
责任编辑 | 安周霜
值班主任 | 崔凌云
来源|新华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