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瑞家住一楼,干净明亮的客厅被改造成了一间小卖部,绿油油的盆栽在卧室朝南的窗台上沐浴着阳光。
" 要是没搬到安置小区里,我的生活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王兴瑞今年 45 岁,2019 年从 " 山沟沟 " 里搬入了新家——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钟鼓楼安置小区,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钟鼓楼安置小区,王兴瑞(右)在家里和朋友绣鞋垫)
王兴瑞之前家住陈庄村,那是会宁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烧炕的土坯房总是被烟熏得很黑,她也因为一场大病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
王兴瑞知道,按自家的条件,要是继续在乡村以种地为生,那她和两个孩子就难以摆脱贫困。
幸好易地扶贫搬迁帮她 " 挪了窝 "。经过一年的适应之后,2020 年 11 月,王兴瑞靠着以前在超市打工的经验,开了这间小卖部。儿女务工,她的小卖部平均一天销售额也有 500 多元。
" 家里啥都好,房子里一点土都不沾,就是怕算糊涂账。" 王兴瑞家与贫困渐行渐远,自己也实现了 " 家中就业 ",如今,她一有空闲,便会在小区里和街坊邻居跳跳广场舞,享受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为群众带来了新希望,而教育环境的改善,则是打破贫困代际传播的关键。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六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区)
31 岁的魏艳玲与王兴瑞同住一个小区,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小区对面的会宁县第六幼儿园就读。
" 每次回家都发现小孩更懂事,更有礼貌了。" 由于工作需要,魏艳玲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孩子的成长都会给她不一样的惊喜。
除去教授基本知识,幼儿园还设立了科学发现室、手工制作坊等特色教室,多方面培养孩子兴趣,告别了魏艳玲小时候那种 " 拿着树枝玩泥巴 " 的儿童生活。
魏艳玲还记得,2019 年搬迁之前,去最近的幼儿园都要 40 分钟以上的路程。每次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家人得背着孩子走那陡峭的山路找大夫看病,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如今,从魏艳玲家到幼儿园的直线距离不足 200 米,她告诉记者,家里的老人每天送孩子上学之后,也能在小区里下下棋、遛遛弯。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钟鼓楼安置小区一景)
会宁县第六幼儿园园长高亚琼表示,幼儿园的这个校区目前有 490 名幼儿,31 名教职员工,不仅方便了原有居民,还主要为搬迁群众配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确保搬迁来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目前,该小区 1267 户建档立卡户已全部搬迁入住,开始楼宇间的新生活。
编辑丨王璇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新华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