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作为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经过多年的奋斗与拼搏,于 2019 年 4 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序列,历史性摘掉贫困县 " 帽子 "。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505 元。2020 年,通过一年的巩固与整改,榆中县贫困发生率从 2014 年的 21.3% 下降至 2020 年的 " 零 ",全县累计脱贫 22255 户 83821 名。
多年前,当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响起,榆中县就建立完善了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让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产业 " 造血 " 激内力
榆中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紧盯产业培育,在产业扩规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在壮大规模上 " 聚力 " 谋篇布局集约化,在产业培育上 " 用力 " 具象施策精细化,在集体经济上 " 发力 " 壮大提升规范化。榆中县培育出了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了 5 大特色产业功能区,成功创建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2020 年,全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超过 60 万亩,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特色产业对农村人居可支配收入贡献度超过 40%。把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组建了 9 大特色产业联盟,通过 " 集团连市场、基地带农户 " 产业发展模式、" 支部 + 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 " 利益带动模式,171 家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帮带协议,建成宏鑫、康源等 43 家扶贫车间 , 带动 6 万户农户参与特色产业发展,落实产业到户补助资金 1.13 亿元。
(芹菜丰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中县在农业农村局在产业扶贫方面,着力打造产业联盟,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培育打造了高原夏菜、北山肉羊、散养鸡、洋芋、中药材等 9 大产业联盟,推动建立了百合、中药材、肉羊、生猪、奶牛、肉牛等一系列标准化产业协会。
在 2020 年整改、巩固提升的一年里,榆中县认真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年共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 1055 万元;落实扶贫资金 430 万元,采购地膜 357.52 吨,补贴贫困户 1.07 万户。榆中县积极扶持壮大 " 五小 " 产业,落实 8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 五小 " 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16 万元;做强村级集体经济,专列集体经济发展资金 4500 万元,资金按照资产收益模式入股粤港澳大湾区 " 菜篮子 " 专供基地、兴业公司熟食加工等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全县 168 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 5 万元以上,剩余行政村全部达到 2 万元以上。
抓住重点攻难点
幸福是什么?在贫困户眼里,幸福就是 " 两不愁、三保障 ",是摘掉 " 穷帽子 ",挖掉 " 穷根子 ",是乡村振兴,共赴康庄大道。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榆中县立足全县实际,紧盯 " 两不愁、三保障 " 问题短板,持续加大教育、健康、住房保障和安全饮水等方面的扶贫力度,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着力提高脱贫质量。
——最为欣喜的变化,是民生福祉得到保障、生活水平全面改善
榆中县紧盯 " 两不愁、三保障 " 问题短板,持续加大安全饮水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扶贫力度,投资 11.4 亿元,实施引洮供水配套工程,稳定解决了 20 个乡镇安全饮水问题,30.65 万群众喝上了 " 干净水 ",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2.2%,饮水安全率达到 100%。5 年来,榆中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964 户 3581 人住上了通电通水、安全敞亮的新居,全县危房改造率和安全住房率实现双达标,群众居住品质显著提升。榆中县通过持续加大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力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医疗服务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8.2%;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
——最为靓丽的变化,是基础建设蒸蒸日上,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铺平群众脚下路,点亮百姓门前灯。2014 年以来,榆中县共投入扶贫资金 25.4 亿元,全面实施扶贫重点项目工程,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县公路里程和村社道路里程突破 1100 公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 100%,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公交车和网约车 , 自然村动力电和光纤宽带实现全覆盖。榆中县建成了省市级美丽乡村 37 个、小康达标村 236 个、环境整洁村 132 个,生态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干净整洁标准。
——最为难得的变化,是群众精神日渐饱满,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榆中县聚焦 " 思维贫困 ",持续加强教育引导,开展宣教活动,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激发更可持续、更加持久的内生动力;聚焦 " 精神贫困 ",在 114 个贫困村建立 131 家 " 爱心超市 ",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 5000 余人,通过志愿服务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群众满意感、认可度与日俱增;聚焦 " 能力贫困 ",组织开展就业技能、职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 2.2 万人次,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 1.6 亿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 2556 个,实现劳务输转 71 万人次,劳务创收近 160 亿元,技能性务工收入占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45%。
紧盯项目促投入
脱贫攻坚关键在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榆中县通过整合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扶贫资金保障作用,紧盯扶贫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力助推脱贫攻坚。2014 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 25.35 亿元,全面实施涉贫重点项目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美丽乡村)
脱贫攻坚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和促进。针对贫困面广、群众需求大等问题,榆中县按照 " 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 " 的原则,充分发挥金融杠杆撬动作用,2015 年至 2016 年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三批 10562 户 5.19 亿元,2018 年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320 户 1592 万元,努力满足贫困户发展资金需求,力促群众稳步增收;加强互助资金和惠农贷款管理,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 20 个乡镇 254 个行政村注册成立了扶贫互助社,累计注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7275 万元,其中在 54 个村实施 " 支部 + 协会 "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向农户发放互助资金 2700 万元;加大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发放,累计向贫困群众发放产业扶持贷款 6.85 亿元。
齐心戮力壮筋骨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派人。榆中县坚持把脱贫一线作为选人用人主战场,先后遴选 230 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和队员,从县级帮扶组长单位中选派 17 名能力过硬、素质突出的科级干部担任乡镇驻村帮扶工作队总队长,明确驻村期满后同等条件优先提拔,目前已提拔转任 90 余人。
自帮扶机制建立以来,榆中县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帮扶力量的作用,立足自身实际,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全力助推脱贫攻坚进程:一是对口定点帮扶深入开展。自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榆中县加强与天津宁河区沟通对接,按照结对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宁河区对口帮扶榆中县工作计划,深入落实对口帮扶各项任务,加大对该县在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危房改造、改善民生、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和干部挂职交流等方面的帮扶力度。同时,该县持续深化与全国台联定点帮扶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帮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截至 2019 年底,天津市及宁河区共落实帮扶资金 5926 万元,帮助实现消费扶贫收入 4644.47 万元,全国台联向榆中县引进投入帮扶资金物资共计 809.64 万元。二是驻村结对帮扶夯实基础。各级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累计帮办好事实事 15526 件,捐款 2587.23 万元,捐物折资 4194.82 万元,扶持贫困大学生 2586 人,落实资金 242.6 万元;协调争取帮扶项目 2111 项,涉及资金 4.46 亿元。三是社会力量帮扶广泛参与。该县引导非公企业及企业人士开展多项光彩事业及 " 爱心 " 捐助活动,累计捐款捐物 4991 余万元;积极联系非公企业及企业人士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社会帮扶,为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达 593.8 万元。
如今,脱贫攻坚事业已经站在了推动乡村振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起点,榆中县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目标不变、靶向不散、干劲不减,在脱贫攻坚战中彰显党性,用最深的牵挂和最大的担当,为实现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胡淼山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