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2 日上午,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深中通道 E7 管节完成沉放对接,项目沉管隧道安装突破千米大关,同时,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底板施工全部完成,实现 " 十四五 " 良好开局。
此次安装的 E7 为标准管节,长 165 米,宽 46 米,高 10.6 米,重约 8 万吨。此次沉放位置水深近 34 米,是项目沉管隧道施工以来的最大水深。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 E7 管节沉放对接安装中(卢志华 摄)
E7 管节是项目首个天然地基管节,即沉管基槽开挖后无需进行基础处理,管底为风化岩层,存在夹淤量大的风险。" 我们沉管安装施工团队实时观测回淤情况,提前安排清淤工作,制定周密预案,全面落实应对措施。"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宁进进说道。
21 日凌晨 3 点,世界首制运安一体船 " 一航津安 1" 从桂山牛头岛启航,提带 E7 管节,辗转 7 条航道,完成约 50 公里航道浮运,于下午 14 时抵达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附近施工水域,准备开展相关作业。晚上 19:30 点,E7 管节开始沉放。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 E7 管节沉放对接安装中(卢志华 摄)
22 日凌晨 3 点,经过近 24 小时的持续作业,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七个管节(E7)顺利完成沉放对接。至此,项目海底隧道建成总长度达 1113.5 米。
本次安装全程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测量塔数据能够实时计算沉管三维动态,有助于指挥人员精准掌握沉管在海底的具体位置。
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提带 E7 管节前往沉放隧址(张子正 摄)
在 2020 年 8 月 28 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 E3 管节安装过程中,项目首次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主定位管节安装。E3 管节的成功安装,成功验证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跨海通道工程中的实际效用,其精确度和可靠性均达到工程使用需求。
在 E7 管节沉放中,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再次发挥巨大作用。22 日凌晨 3 点,E7 管节与已安装的 E6 管节精准对接,实现 " 深海携手 "。
作业人员正在进行沉管管顶施工(张子正 摄)
深中通道全长约 24 公里,采用设计时速 100 公里的双向 8 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计划 2024 年建成通车。其中沉管隧道长约 6.8 公里,沉管段长约 5 公里,采用国内首次应用、国际首次大规模应用的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由 32 节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表示,按照计划,项目今年还将陆续进行管节沉放安装作业,预计今年 8 月进行首个超宽变宽管节沉放施工。
另一方面,1 月 21 日经过连续 42 小时的浇筑,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右幅第二层底板顺利浇筑完成,至此,西锚碇底板施工全部完成。
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基坑为 8 字形,被中间隔墙段分割为两个直径 62 米、深度 41 米的超深基坑,由保利长大负责施工。西锚碇基坑开挖已于 2020 年 12 月 19 日完成,西锚碇底板 2020 年 12 月 22 日正式开工。
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底板钢筋用量达到 759.9 吨,共需浇筑混凝土 24000 立方米,单幅分两层浇筑,共分 4 次浇筑完成。
伶仃洋大桥为三跨全漂浮悬索桥,主跨 1666 米。主塔高 270 米,相当于 90 层楼高。西锚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中重力式锚碇,面积与 17 个篮球场大小相当,全部位于水中,施工过程中需克服水文气象条件复杂、海上原材料供应难度大、工序交叉施工组织等不利因素。下一步,项目将进行重达 70 万吨的锚碇主体结构施工。
春节期间,深中通道各关键线路关键工点不停工,超过 3000 名建设者将留粤坚守建设一线。宋神友表示,"2021 年是深中通道项目全面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以扎实的建设成果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来源:深圳特区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