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崔玉艳 记者 梅书华)55 岁的张女士(化姓)透析 12 年,近几年开始莫名出现骨痛症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近日,张女士坐着轮椅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就诊,该院张晓良教授团队终于帮她找到了疾病元凶——低动力性骨病。专家提醒,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中,有一半合并低动力性骨病,一定要注意。
身高缩短、无法行走 …… 她被 " 怪病 " 困扰五年
据悉,张女士是一名尿毒症病人,维持性血液透析 12 年。5 年前她莫名出现双下肢骨痛,到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甲状旁腺激素高于正常值,符合手术指征,行甲状旁腺全切术,术后大剂量口服补钙治疗。3 个月前,她双下肢疼痛加重,以双侧大腿及膝关节为主,疼痛难以忍受,发展到无法行走,用药治疗一段时间后,骨痛仍然无缓解。
在朋友推荐下,张女士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就诊。" 张女士入院后进行了查体,我们发现她的身高较前下降 10 厘米,伴有桶状胸,脊柱后凸,双下肢肌肉萎缩明显。" 该院肾内科谢筱彤博士说,经过一系列辅助检查,最终确诊为高钙高磷血症、骨质疏松及低动力性骨病。
中大医院肾内科主任张晓良教授组建的肾性骨病研究团队,为病人张女士量身定制了最佳治疗方案。通过调节钙磷代谢紊乱、特立帕肽等综合治疗一段时间后,病人骨痛明显缓解,可下地行走。治疗半年后复查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均较前有所改善。
一半的透析病人合并低动力性骨病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中,有一半合并低动力性骨病。低动力性骨病的特征为骨细胞活性缺乏,骨形成较低或缺乏。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甲状旁腺激素的过度抑制,可能与过量使用药物、甲状旁腺切除术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有关。
大多数低动力性骨病病人没有症状,部分病人可发生骨痛,但这些病人发生骨折、高钙血症、血管钙化、死亡的风险明显增高。目前,低动力性骨病诊断的金标准是骨活检,但骨活检是一种侵袭性操作,对于大多数病人,医生会根据骨代谢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一旦诊断是低动力性骨病,该如何治疗呢?谢筱彤介绍,初始方法是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包括使用不含钙的磷结合剂,减少或停用活性维生素 D 类似物,以及对透析病人使用低钙透析液。而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人,可予特立帕肽治疗,增加骨小梁的数量和厚度,加速骨矿化,从而增加骨密度,缓解骨痛。
据悉,该院张晓良组建的肾性骨病研究团队,已建立临床标准化诊疗流程,积极开展血清学标志物、影像学技术评估肾性骨病工作,已诊疗来自各地的疑难骨病病人数十例,疗效均比较理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