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一座留得住乡愁、有历史底蕴、有文化厚度的现代化都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它们夜以继日地 " 诉说 " 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市民可以清晰地看到有 1600 多年建县史的宝安这座城市生动的成长过程。2020 年,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多措并举,鼓足实劲,下足功夫,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满足了人们对昔日文化的怀念,追溯过去苍老的往事,更延续了城市文脉,留住 " 城市记忆 "。
体验让传统文化更灵动与鲜活
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失而不可复得。2020 年,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完成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推荐工作。按照严格把关、择优推荐的原则,组织专家论证评审,推荐水田舞麒麟、凤凰舞麒麟、洪佛拳、上川橹罟方粽制作技艺、粤式酥点制作技艺、传统奶茶(麦氏)制作技艺、黄氏中医诊疗法、松岗木器制作 8 个项目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另外,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完成了评审和公示工作。
" 灵动 " 与 " 鲜活 "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生机与活力,而公众参与是文化遗产 " 活 " 起来的动力与源泉。为此,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还积极举办 2020 年暑期公益培训非遗体验课,走进特殊学校举办 " 喜迎双节 传承非遗 " 月饼 DIY 主题活动,邀请 50 余名师生代表亲身体验非遗手工制作,在体验中感悟本土非遗文化的魅力;联合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麦轩文化馆举办筹办 "2020 年我们的节日——端午体验活动 " 等,积极开展非遗活态传承工作。
影像提高市民保护传承意识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古老工艺、技艺,更需要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2020 年,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举办了 " 非遗影像 · 中国风采 " — 2020 第十届 " 群艺杯 "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全国各地非遗为主题,全面聚焦 " 非遗 + 城市 "" 非遗 + 粤港澳大湾区 "" 非遗 + 扶贫 " 等主题,评选展出优秀作品,用镜头语言反映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唤起人们珍爱传统的文化自觉,进而提高市民非遗保护意识。
第十届 " 群艺杯 "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将摄影和非遗紧密联系到一起,对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动作用。这不仅让观众饱览了全国各地非遗的精彩瞬间,还首次在摄影展现场将非遗展览与展示展演相结合,精心挑选了极具宝安本土特色的非遗类项目来到现场进行展示,同时还将动态醒狮头、麒麟大旗和麒麟头作为非遗元素搬到现场展览。
传承创新方式助力大湾区建设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近年来,随着宝安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和宣传教育,市民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非遗 " 保护家喻户晓," 非遗 " 保护得到社会公众高度认同。
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还在曾氏大宗祠开展了第三届深圳非遗周宝安区系列文化活动,这是宝安第一次尝试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融合,在老村老祠堂演绎新作新风尚。在新桥街道曾氏大宗祠里,将历届 " 群艺杯 " 全国摄影艺术非遗影像优秀作品集中展出,同时推出 " ‘妈妈的味道’之国泰民安忆美食 ",并以 " 非遗会客厅 " 的座谈方式,打造有宝安特色的专家论坛和传承人培训班。当时,还了邀请省、市、区三级的专家做客 " 非遗会客厅 ",与传承人一起,就非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中取得的成果,及在 " 双区 " 建设大好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讨论。
深圳晚报记者 冀静波 通讯员 左汀汀 李少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