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 国家账本 ",全国财政收入是多少,这些钱又花在了什么地方?1 月 28 日,财政部召开网上新闻发布会,对 2020 年财政收支情况进选出介绍和解读。
咱们先来看 " 总账 ":
2020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82895 亿元,同比下降 3.9%;
2020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45588 亿元,同比增长 2.8%。
也就是说,跟上一年相比,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是下降的,但支出的力度是增加的。在主要支出科目中,增加较多的是这两项:卫生健康支出 19201 亿元,同比增长 1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32581 亿元,同比增长 10.9%。
2020 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有为——减税降费力度空前,专项债拉动投资给力,直达资金 " 一竿子插到底 ",这些措施在抗击疫情和抓 " 六稳 " 促 " 六保 "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兜住了民生底线,稳住了经济大盘。
这边,给市场主体减负,财政收入短期内要受影响;那边,保民生、保国家重点战略等支出力度只增不减。一减一增,财政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大,是多年来所未有的。
2020 年不容易,大家都能感受得到,从 " 国家账本 " 的数据上也印证了这一点。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保人民健康,保人民生活,这钱花得值!
千方百计克服收支困难,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 随着推动减税降费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收入逐季好转,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 " 三保 " 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总体上看,全年财政收支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收入逐季回升。2020 年 1-4 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 -14.3%、-7.4%、4.7%、5.5%,呈现一季度收入大幅下降后二季度触底回升、三季度由负转正、四季度持续向好的态势;
二是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好转,带动主体税种增幅回升。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 8.1%,但降幅随着一般贸易进口增幅回升而逐步收窄;企业所得税下降 2.4%,但下半年企业利润恢复性增长,带动收入累计降幅收窄;个人所得税增长 11.4%,主要是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以及股权转让等财产性收入增加。
三是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地方非税收入增加,涉企收费继续下降。各级政府积极挖掘潜力,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收入,带动地方非税收入增长 5.6%。企业负担持续减轻,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下降 1.4%,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下降 0.3%;
四是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分别下降 1.1%、20%。同时,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 " 三保 " 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比如,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 74.9%,扶贫支出在 2019 年增长 14.3% 的基础上又增长 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 10.9%。
" 疫情暴发蔓延时,2、3 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下降 21.4%、26.1%,财政收支矛盾曾十分突出。" 这位负责人说,面对不利形势,财政部门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保持预算平衡和财政稳定运行,发挥财政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多渠道筹集资金。将赤字率从 2.8% 提高至 3.6% 以上,新增财政赤字 1 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 3.75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1.6 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1 万亿元。同时加大各类结转结存资金盘活使用力度,多渠道努力增加可用财力,弥补财政减收增支缺口。
设立并实施资金直达机制。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 2 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中央部门带头精打细算、勤俭节约,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 50% 以上;同时督促地方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强化 " 三公 " 经费管理。
大力优化支出结构。" 好钢用在刀刃上 ",把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重点支持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 " 三保 " 等领域。
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8.39 万亿元,增长 12.8%,增量和增幅为近年来最高,提高地方尤其是困难地区的财力水平,支持地方兜牢 " 三保 " 底线。
" 总的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经济逐步恢复,2020 年财政收入稳步回升,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预算执行总体良好。" 这位负责人说。
减税降费超过 2.5 万亿元,今年仍将持续推进
2020 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出台实施了 7 批 28 项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支持疫情防控保供,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 2.5 万亿元。
——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全国 5000 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中,近九成免征增值税,余下 600 多万户征收率从 3% 降为 1%,前 11 个月共计减免增值税 911 亿元。阶段性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费占三项社保费全部减免额的近 90%。这些 " 免减缓 " 措施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2020 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8%,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 2 个百分点。
——有效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2020 年 1-11 月,累计为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减免税费 652 亿元,支持企业增加现金流、减少资金占用、扩大生产,大幅提升了疫情防控物资保障能力。
——帮扶困难行业企业复工复产。2020 年 1-11 月的纳税人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住宿、服务业等减税降费 382 亿元;各地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纳税人给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减免政策,累计减税 292 亿元。通过多种税费减免,有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复业复市,受疫情影响行业正在逐步恢复增长。
——有力支持稳就业、保民生。减税降费措施实实在在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有力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和生存发展。截至 2020 年底,全国 10 万户重点税源企业销售收入税费负担率预计同比下降 8%;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 1144 万户,同比增长 10.1%,高于前两年水平,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较快,有力支撑了保居民就业。
"2021 年,将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 这位负责人表示。
继续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一方面,要着力优化减税降费落实机制,跟踪做好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同时,要持续优化纳税服务,畅通减税降费最后一公里;要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专项债发行使用情况良好,效果符合政策预期
很多人关心,2020 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情况如何?募集的资金投向了哪些领域,使用效果如何?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 年,全国人大批准安排新增专项债券额度 3.75 万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后中央财政已分批全部下达各省(区、市)。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除用于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外,用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约占 8 成,用于生态环保、农林水利、能源、冷链物流等领域约占 2 成。
" 总体看,2020 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情况良好、符合政策预期,有效发挥了地方政府债券对冲疫情影响、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积极作用。" 这位负责人说,财政部将进一步夯实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监管手段,对专项债券管理实行 " 一竿子插到底 " 穿透式监控,督促地方规范使用债券资金。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平台作用,以信息公开强化外部约束。同时,还要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准备,指导地方做好 2021 年专项债券高质量项目准备,坚持形成有效投资,确保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法定债券不出现风险。" 这位负责人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那么,目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如何?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 25.66 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 28.81 万亿元之内,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余额 20.89 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 46.55 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20 年 GDP 初步核算数 101.6 万亿元计算,政府债务余额与 GDP 之比(负债率)为 45.8%,低于国际通行的 60% 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 " 开好前门、严堵后门 " 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对各类新增隐性债务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对存量隐性债务,要完善常态化监控、核查、督查机制,对各类隐性债务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安周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人民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