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屹立 650 年的南京城墙,如今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知道吗?民国时期,它受到过许多创伤,也经历了多次修缮。军事防御,是修城墙最直接的动因。当时,怎么给南京城墙 " 做手术 "?
《南京城墙档案》正在出版中。关于第一册 " 城墙的保护与管理 ",此前现代快报已报道。第二、三册聚焦 " 城墙的修缮与堵塞 ",目前第二册已经出版。由南京市档案馆系统整理档案,汇成一份首次公开的城墙 " 病历 "。
为什么修城墙?最紧迫的目的是军事防御
民国时,为什么修城墙?南京市档案馆资源开发处副处长、《南京城墙档案》主编吕永明介绍,当时,整修城墙的直接动因、最紧迫的目的,就是军事防御。1932 年 3 月 9 日,市政府给工务局的一份训令,说得特别清楚:" 查本京已宣告戒严,京城防务尤极关重要,所有全城周围城墙概不得拆毁,对于损坏之处,希迅速饬工修理,以重防备。" 吕永明介绍,这里有一个背景是,1932 年,日军在上海挑起 " 一 · 二八事变 ",国民政府感受到南京防卫的压力,加速赶修城墙。
△ 1932 年市政府给工务局的训令
调查显示,战前南京城墙损坏已经比较多了。上述这份训令中提到," 本市城垣外廓,损坏者计有十八处之多。" 除了雉堞残缺、面临玄武湖,在防务上关系比较轻,可以从缓修理,其余还有 14 处,其损坏部分大小不一。
当时,由于市工务局所属工队正担任养路工作,防御工程又紧急抽调工队将近半数,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因此另外拨款雇工兴修城垣。经过估算,修缮共需花费 " 洋五千七百三十七元五角 "。
△ 1934 年行政院致南京市政府的密令
第一次集中大修,至抗战全面爆发前仍未完工
" 这次整理汇编的档案,从 1929 年到 1949 年,城墙历次大大小小的修缮,基本都有记载,较为完整。" 吕永明介绍,从档案里看,整修城墙、城门,从 1929 年开始。第一次对城墙的 " 大修 ",是从 1934 年开始的。
" 特急 "" 交工务局速办 "1934 年 8 月 17 日,行政院致南京市政府的一条密令中提到:" 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六项,其第一项系修理城墙。" 这是一份手写的公文,字迹工整清晰,文件抬头 " 行政院密令 " 是朱红色的大字,非常醒目。
△ 1934 年行政院致南京市政府的密令
1934 年,全市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中修缮城墙,将修筑工程与城防工事相结合,经费由市政府自行筹措部分,国民政府军政部给予补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仍未完工。
南京保卫战中,日军炮火对南京城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从日伪统治时期对城墙的调查和修复可以看出。吕永明介绍,有一部分档案,专门记录了日伪时期对城墙的修缮。1938 年的一份调查显示,从中山门到汉西门,墙体有好多地方损毁,亟待修复的 " 预计一百十余方 "。
日军占领时期,战前修葺的城防工事被挖掘。日伪招募民工,对城墙进行了局部修整和堵塞,一些工程偷工减料,漏洞仅用了泥土碎砖填充,或围以铁丝网和栅栏敷衍了事,各色人等爬越城墙出入,治安事故频发。
△ 档案中有关 " 另行定烧城砖 " 的记载
" 手术 " 怎么做?老城砖和新烧城砖都有
民国时对城墙的 " 手术 ",是怎么做的?用到的城砖是从哪来的?档案有详细记录。吕永明介绍,修缮工程多采用现场塌下城砖或挪用其他地段城砖,也有烧制新砖。墙体灌以石灰砂浆,少量使用水泥混凝土。
修补工程因经费、技术和材料的限制,质量参差不齐,加之自然侵蚀、战争和人为因素,到南京解放前,南京城墙除了作为交通要道的城门之外,许多地段坍塌破败,杂草丛生,城砖散落,存在诸多隐患和险情。
△ 关于修理城墙施工细则的档案
对于城墙修缮的过程,档案记录很清楚。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修缮的基本情况。比如,怎么招标、谁中标、怎么制订合同,以及工程具体怎么实施,包括维修细则、经费筹措等。" 档案可以提供丰富的第一手史料,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吕永明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