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2-02
查处食安案件1.71万件!江苏发布2020年食品安全执法“十大典型案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安莹)非法制售罂粟粉、假冒 " 网红 " 雪糕 ……2 月 2 日上午,省市场监管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市场监管领域食品安全执法情况,并发布 2020 年食品安全执法 " 十大典型案例 "。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吴永才通报了全省市场监管领域食品安全执法情况。2020 年,全系统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 1.71 万件、案值 1.89 亿元,罚没金额 1.7 亿元,无一件食品行政败诉案件,有力维护了江苏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 2020 年食品安全执法 " 十大典型案例 " 是经过设区市推荐、省局选评等环节,最终确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涉及有毒有害食品、假冒食品、过期食品、走私食品等方面。

下一步,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将针对当前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强化食品大要案件查办为抓手,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保持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附:2020 年度食品安全执法十大典型案例

案例 1

泰州市 "12 · 30" 张某祥等人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罂粟花粉)案

2019 年 12 月,泰州市海陵区市场监管局根据群众举报,对泰州某医药有限公司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罂粟花粉)进行调查。因涉案产品中检出罂粟主要成分,该案涉嫌刑事犯罪,市场监管部门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并组成联合专案组进行调查。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 月,专案组远赴浙江慈溪、甘肃张掖,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张某祥、田某栋、张某霞、周某辉等 4 人,查扣涉案产品 1050 盒、原料 70.6 公斤,涉案货值达 1200 余万元。

案例 2

盐城市 "3.25" 特大销售走私冻品案

2020 年 1 月 14 日,盐城市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开展食品市场巡查时,在城南某食品经营户的冷库内发现 160 箱猪胃只有外文标签,无中文标识,怀疑系走私冻品,遂现场予以扣押,并进一步进行调查。因该案可能涉嫌刑事犯罪,盐城市市场监管局联系盐城市公安局前期介入,并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对该食品经营户的相关经营行为、往来账目等开展调查,查明该批进口冷冻肉类制品属于非法进口货物。在查证该当事人涉嫌犯罪后,盐城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将该案移送盐城市公安局立案调查,抓获了位于南京的上线 4 人,同时对全国各地参与销售走私冻品的下线开展抓捕工作。该案目前共捣毁江苏、安徽、河南等地销售窝点 26 处,抓获犯罪嫌疑人 51 名,涉案资金达 1390 余万,共查扣涉及 20 多个国家 30 余个品种的走私冻品 30 余吨。

案例 3

泰州市靖江系列走私冻品案

2019 年 10 月 10 日,泰州靖江市市场监管局在靖江市西来镇永济港港口查获标注 " 华安 618" 货轮运输至该处待售的预包装速冻肉制品 1390721kg;2019 年 10 月 28 日,执法人员在靖江夹港物资中转有限公司码头查获标注 " 皖龙机 6688" 货船运输至该处待售的预包装速冻肉制品 235208.93kg;2019 年 12 月 5 日,执法人员在靖江市泰和拆船厂码头查获标注 " 水波 33" 货船运输至该处销售的预包装速冻肉制品 399511kg。经调查,上述肉制品无质量证明材料、无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且所有权人无法确定,靖江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在《靖江日报》、局公告栏、靖江市政府网站发布《无主财产领取公告》,公告期满仍无人领取。上述 3 起案件共计查获预包装速冻肉制品 2025440.93kg,合 2025.44093 吨。

案例 4

镇江市 "3.20" 某冷饮经营部销售假冒 " 伊利 " 冷饮案

2020 年 3 月 19 日,镇江句容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对某冷饮经营部进行了突击检查,在该经营部 3 号冷库内发现巧乐兹经典巧脆棒雪糕 3030 箱(35 支 / 箱,保质期 20210701,批号 03I02),产品包装上有 " 伊利 " 商标,产品标签包装装潢与正品 " 伊利 " 冷饮高度一致。" 伊利 " 商标持有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工作人员经过现场辨识,认定上述产品为侵犯商标持有人专用权的商品,并出具了鉴定报告。执法人员现场依法对上述假冒冷饮予以扣押。同日,句容市市场监管局予以立案调查,经初步调查,该经营部共购进上述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冷饮食品共 4602 箱,购进价格 55.5 元 / 箱,销售价格 62 元 / 箱,总货值金额 285324 元,已销售 1569 箱,已销售金额 97278 元。因假冒商品为食品,社会危害较大,且货值较大,为迅速追查假冒食品来源及控制社会危害,句容市市场监管局于当日将情况通报句容市公安局,句容市公安局连夜组织公安干警赴苏州昆山将上线供货商控制。3 月 20 日,句容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将案件移送句容市公安局。同日,句容市公安局以 "3.20 生产销售假冒食品案 " 立案侦查。经句容市市场监管局与句容市公安局共同侦查,远赴广西、四川、河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先后抓获制售假冒 " 伊利 " 冷饮犯罪嫌疑人 10 名,捣毁生产窝点 1 处和销售窝点 6 处,查扣大量假冒 " 伊利 " 冷饮。经查,自 2019 年起,犯罪嫌疑人苗某、龚某、苏某、刘某等嫌疑人利用南宁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生产假冒 " 伊利 " 冷饮食品窝点,大量生产假冒 " 伊利 " 冷饮食品,生产的假冒冷饮由刘苏某、包斯某等嫌疑人销往全国各地,生产销售的假冒 " 伊利 " 冷饮货值金额达 200 余万元。目前 , 苗某、龚某、苏某、刘某等 10 名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移交人民检察院以 " 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食品罪 " 进入审查起诉阶段。

案例 5

扬州市杨某等人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压片糖果)案

2020 年 3 月 26 日,受害人刘某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久攻牌人参蛹虫草压片糖果,口服一粒出现身体不适,后报案,经检验证实该产品中含有西地那非 4874.1mg/kg。扬州市场监管部门收到举报后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与公安机关成立联合专案组。因案情重大复杂,专案组分为广州、郑州、安徽三个工作组,历时三个多月,行程数万公里,一举捣毁横跨粤豫皖三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造假产业链。经查,2018 年 5 月以来,犯罪嫌疑人杨某、田某合作生产销售男性保健品,二人通过电商平台搜索销售火爆的性保健品,参照产品的外包装、产品名称、配料表进行仿制,由杨某负责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田某组织货源。田某与某药业实际经营人候某商定,由某药业负责生产,货值超 5000 万元。目前,公安机关已对杨某、田某等 11 人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刑事拘留或取保候审,近期将对杨某等人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移送起诉。

案例 6

南京市某公司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从事啤酒生产活动案

2020 年 5 月 11 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群众举报,对南京市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在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啤酒的生产。经询问调查,该公司承认在 2020 年 3 月至 5 月 11 日期间生产并销售本公司酿造的啤酒,执法人员在现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并对涉案产品进行执法抽检。

为进一步查清案情,办案人员分赴山东、福建进行外地调查,确认南京市某公司在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自己生产并销售啤酒,数量分别为:20 升桶装 144 桶、5 升桶装 765 桶和袋装 106 升。涉案货值总金额为 58488.3 元、违法所得为 24357 元。

南京某公司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从事啤酒生产活动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该公司作出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 24357 元、罚款人民币 584883 元的行政处罚。

案例 7

南通市通州区某酿造有限公司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案

2020 年 3 月,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接群众举报,反映当事人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经查:当事人是一家主要从事乳腐(发酵性豆制品)生产的食品生产企业。2019 年 2 月从省内某消泡剂公司购进同批次消泡剂 40 桶,用于消除在磨豆浆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该批次消泡剂的保质期至 2020 年 1 月 14 日止。当事人自 2020 年 1 月 15 日起,仍然使用已超过保质期的上述消泡剂生产乳腐。共生产了 12 天计 12 个批次,使用过期消泡剂 25.6 千克,生产了装瓶半成品乳腐 217680 瓶,货值金额 1003504.8 元。未销售,无违法所得。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三)项的规定,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该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六条、《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如下行政处罚:1、没收 12 桶(571.5 千克)过期复配豆制品消泡剂;2、没收 217680 瓶乳腐;3、罚款 250000 元。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吴某因未履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食品安全责任致使企业使用过期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的行为,已被另案处理。

案例 8

徐州市丰县 "2020.8.22" 董某某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

2020 年 8 月 22 日,徐州市丰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依法对丰县董某某冷库进行检查,在当事人租赁的冷库内查见待售未拆箱的冷冻牛肉 11 箱,外包装箱上均未标注中文标识。同时执法人员还在当事人冷库内查见待售外包装箱上均未标注中文标识的冷冻猪肚 18 箱。丰县局执法人员在上述涉案食品的外包装箱上均未查见有中文标明目的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产品标识及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检验检疫标识。

丰县市场监管局在案件调查中主动与公安机关进行沟通并邀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同时两部门成立了联合专案组,专案组派出 5 人前往多省市批发市场进行调查,发现数量较大的同类食品,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专案组对案情进行研判,并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公安机关主要负责案件相关证据收集和侦察工作,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涉案物品的检验工作及销售终端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经销商进行行政处罚工作。目前,专案组根据犯罪嫌疑人提供的线索已查破涉及 4 省多个销售窝点,本案货值金额达 1000 余万元。

案例 9

扬州市 "1.19" 孙某生产销售假冒牛肉案

2020 年 1 月 19 日,扬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根据群众举报,联合公安机关对孙某加工场所进行突击检查,检查发现冷库一间、加工熟肉场所一间、冻猪二号块肉 1.8 吨、疑似熟牛肉 598.1 公斤、鑫盛达牛魔王食品用香料、亚硝酸钠等食品添加剂。经查,孙某用冻猪肉做原料加工成熟肉制品,以牛肉对外销售给农贸市场部分经营者及相关超市。初步查明,当事人生产销售假冒牛肉涉案货值达 898420 元,库存假冒牛肉货值 53829 元,总货值 952249 元。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此案假冒牛肉案值达 120 余万元。由于该案涉案货值较大,情节恶劣,涉嫌构成犯罪,市场监管部门于 2020 年 1 月 19 日依法将该案移交公安机关。

2020 年 9 月 16 日,孙某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6 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 30 万元,其他相关涉案人员也被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案例 10

南京市肖某无证生产、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防弹咖啡和草莓多种维生素泡腾片案

2020 年 6 月 22 日,南京市栖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群众举报,称其准备做网店,在淘宝网上购得一批标注 "LADEW" 商标的魔酮防弹咖啡和草莓多种维生素泡腾片套装组合,怀疑为假冒。执法人员在研究案情的同时,泡腾片生产厂家也到栖霞区市场局举报,反映有人冒用其厂名厂址生产销售泡腾片,数量巨大且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难以保证。栖霞区市场监管局立即联合栖霞区公安分局进行研判,确定其涉嫌存在无证生产及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遂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成立联合专案组。专案组迅速前往犯罪嫌疑人所在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抓捕,在制假窝点抓获三人,制假现场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农民家里,现场条件脏乱不堪,经现场盘查,实物、包装物等货值总计超过三十余万元。截止目前该案已侦查终结,肖某等 3 人已被批捕,案件进入公诉阶段。

(编辑 黄媛媛)

相关标签

食品安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