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一家医院的病床旁、手术室里,出现了一幕温暖的画面,医护们比划着标准的手语与一位患者进行沟通。
日前,带着手术成功的闵大姐回院复查的儿子回忆道,起初家里人都担心因沟通不畅影响手术," 没想到医生居然主动找我学手语,这让全家人都放心了很多,妈妈也没那么焦虑和紧张了。"
医生为聋哑肺癌患者学手语
来自黑龙江的闵大姐和丈夫都是天生聋哑人,他们在深圳一边务工,一边照顾儿子。
刚满 50 岁的她在当地社区组织的体检中发现两侧肺有四个小结节,考虑是早期肺癌,当地建议她到大医院进一步接受治疗。
如果真的要手术,在诊疗过程中听不到、说不出的闵大姐该如何与医生护士进行有效沟通?儿子得知父母的焦虑,可以正常表达的他用手语安慰母亲,并通过四处打听,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希望得到何建行教授团队的帮助。
从门诊到查房,闵大姐的儿子与她形影不离,病情均由儿子代为讲述。无意中拉远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中间仿佛隔了一道屏障。
为了解决沟通问题,何建行教授团队成员、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树本下班后专门找到闵大姐的儿子,学习日常简单的手语,掌握一些手术前后需要用到的手语表达方式,李树本告诉新快报记者:" 与患者真诚直接地沟通,才能更走近患者,主动与患者贴心交流、感同身受,能更有利于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能更好地增强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信任。"
3 天后,李树本查房时已经可以流利用手语询问患者情况了。 " 我学了‘疼不疼’、‘发烧了没’、‘感觉怎样’、‘血’等等简单的手语,上手术台也可以和患者沟通。" 他坦言,之前观看过手语节目《感恩的心》,学起来有点基础。
同时,他还把学手语的想法告诉了同事," 进入手术室后,家属就不能陪同了,患者需要独自面对我们医护人员,如果我们能互相‘聆听’彼此的语言,无间地交流必定能帮助患者舒缓紧张情绪。" 于是,手术室 " 大雁团队 " 的护士们主动利用休息时间跟李树本一起学习简单的手语。
患者回院复查 送 " 一朵小花 " 感谢医生
1 月 14 日,医院为患者进行了 " 无管化 " 单孔腔镜双侧多发肺癌同期根治手术,一次性将四个肺结节全部切除干净。手术当天,闵大姐独自进入手术室,医护人员用手语为闵大姐加油鼓劲,让她放松心情,不要紧张,打针推药的时候,也都会用手语询问患者感受。
手术结合何建行教授国际首创的‘无管化’技术,运用单孔胸腔镜为患者进行双侧肺癌根治手术。" 我们将这两种现代胸外科先进的技术结合并优化,胸外科领域称为‘微微创’的手术方式,这样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李树本向记者介绍道," 由于手术过程中没有气管插管、术后没有留置胸腔引流管和尿管,更加有利于快速康复,手术后 4 个小时便可以进食,6 个小时可以下地走路,48 小时便快速康复出院。"
术后一周,闵大姐回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复查。" 我妈妈非常感激,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可以用手语跟她主动交流的医生。" 带着闵大姐回院复查的儿子回忆道,起初家里人都担心因沟通不畅影响手术,没想到医生居然主动找他学手语,这让全家人都放心了很多," 妈妈见到医生这么暖心,就没那么焦虑和紧张了。"
当天,文化水平不算高的闵大姐,送了一份特殊的感谢信递给李树本。内容是她画的一朵小花和一颗爱心,以表达感激之情。
李树本说:" 这是我收到最美丽最特别的一朵小花。" 未了,擅长用简笔画为患者疏导情绪的他,现场画了一个大赞鼓励闵大姐。
" 我们不仅要治病还要医心,希望让患者感受到医学的人文关怀,为实现快速康复提供保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树本笑称,这例手术让他也学到了新 " 本领 ",以后还要继续学习研究手语,希望能够为更多有需要的聋哑人士提供优质、高效、贴心的医疗服务。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通讯员 韩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