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技术部火炬中心印发 2020 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考评结果。广州高新区再创佳绩,在 169 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六位,较 2019 年度排名上升一位,为历史最好成绩,实现连续四年排名上升。
据悉,2020 年广州高新区管辖区 GDP 实现近 3700 亿元,财税总收入超 1300 亿元、增长 11.6%,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8000 亿元,占广州市的 40% 以上,高技术产值占全市的 70%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 7 项主要指标居广州市第 1。
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飞跃提升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着眼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形成 "1+1+3+N" 战略创新集群——
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总部落户广州国际生物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广州科学城;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等 3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等国家创新中心和生物岛实验室、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纳米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强势推进,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院落地建设,13 个与中科院合作的项目快速发展。
2020 年度,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对科技投入额为 71.6 亿元,支持力度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全区各类科研机构超 1000 家,广东省认定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共有 8 家落户广州高新区,占全省三分之二。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3 家,占全省四成。新增国家科学进步奖四项,其中一等奖 3 项(其中两项为第一完成单位),二等奖 1 项。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优势明显
广州高新区紧紧抓住创新的牛鼻子,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以高质量的企业群体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 " 智谷氢谷药谷美谷纳米谷 " 五谷丰登,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国样本。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粤芯半导体、现代氢能料电池等产业化项目先后落户。
疫情之下,该区全方位构筑防、检、治一体化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系。6 种新冠病毒疫苗加快研发;3 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首批应急审批,占全省 3/4,核酸检测试剂盒供应量超全国 4 成;AI 辅助诊断系统获批示在全球推广使用。
2020 年,广州高新区 " 科技抗疫 " 展现硬核实力。达安基因是全国最大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万孚生物是全国最大的抗体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金域医学是全国最大的核酸检测服务企业,昂科生物的创新药注射液成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获得国家临床批件的新冠肺炎治疗产品。
目前,该区建成华南最大的科技孵化器集群,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超过 2700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599 家,15 家企业入选广州市高精尖企业名单。上市企业累计达 69 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 5 家,占全市 83%。2020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60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170%。
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广州高新区全力参与 " 一带一路 ",以中新合作为牵引,深化中沙、中以、中乌合作,鼓励优势企业稳步推进布局海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目前,中新二期高层次合作项目启动,中乌(黄埔)国际创新研究院落地,中以智能制造和生物产业培育、中欧区域政策交流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
此外,该区创造性提出 " 湾区 +" 战略,启动建设穗港合作 " 一区一园 ",与澳门共建穗澳知识合作先行示范区。广州科学城(澳门)青年创新创业部落获评广东省 " 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 ",主动融入 " 双区 "" 双城 ",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 " 双子城 " 中最具创新活力、最富投资效益的地区。
目前,该区已集聚钟南山等战略科学家 91 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 1099 人,居全市第 1、全省前列,引导企业整合国际创新资源,设立境外分支机构 110 家,企业累计参与制定产业国际标准数 21 项。
文图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 吴衡 李剑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