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2-07
程杰:我与梅花有个约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白雁 / 文 赵杰 / 摄)阳历十二月起,梅花锋线自云南渐次向北推进。岭南、闽赣川一月,江浙鄂二月,江淮间二月末,黄河流域三月 …… 至三月中旬,锋线抵达长城脚下,北中国随即褪去臃肿的棉袄。

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花事,年年在程杰心中如期盛放。专注研究中国梅文化二十多年,程杰已经构筑起一部独特的程式 " 梅谱 ",其中花果枝叶繁茂、诗词书画齐备,掀开一角,暗香浮动。

1

程杰常常跟人开玩笑,说自己研究梅文化,是 " 旁门左道,沾花惹草 "。

他的专业其实是宋代文学,早在 25 年前,博士学位论文《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就已经以单行本发行,至今学界同仁仍对这部著作印象深刻。

从古代文学转而重点关注梅花、梅文化研究,纯然偶然。

1995 年到 1998 年,程杰因病休息三年。恢复工作后,他想沿着《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的思路,补一个北宋文学意象研究的专题。在众多文学意象之中,他留意到宋人始重梅花,于是决定讨论这一意象流行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渊源。做起来才意识到,这远不是文学意象和题材的课题,而是整个两宋文学乃至文化的一个代表意象和经典符号,进而又远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问题,而是整个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符号的课题。

沿着分岔的小径,程杰进入到梅文化的课题中来。再由梅花的小径,进入更多领域:由梅花而连带关心过杏花、水仙、杨柳、芦苇;由花卉个案进而涉及我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民族特色等宏观问题;由花卉而连带瓜果蔬菜,研究过西瓜、黄瓜、丝瓜、南瓜、辣椒等外来作物传入的情况,还有莼菜、茭白等食物。

在程杰看来,这些课题无论是放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还是放在历史学科,积极说是跨界,切实说是边缘,有点不界无当、大雅不屑的色彩。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 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外‘人’‘事’‘物’三种,人遇人、人遇物而有事,人做事而成物化物,物是这‘三角关系’中重要一极,而自古学术多着意人与事,着意物者偏少。物是相对外在的对象,却是人类生活的资源,不少问题一直无人问津,走进去定睛细看都是问题,随手可拾,流连忘返。"

2

2002 年,程杰出版了《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一书。看书名,是一个断代单一题材专题探讨,但其实他更为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文学题材创作现象,而是唐宋时期蔚然兴起的咏梅作品中包含的对梅花的认识。

唐以前,梅花与桃杏等花一样,被视为早春花色,人们着眼于它冬去春来的时节标志,寄托一些花开花落的感伤,也有一些对早发报春、花白色香的喜爱,但远不如对桃花、杨柳那样重视。中唐以来,尤其是入宋以后,人们的欣赏喜爱一路高涨,由 " 梅信 " 到 " 梅格 "" 梅韵 "" 梅德 ",人们对梅的认识不断深化。程杰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林逋等人提出的梅花 " 疏影横斜 " 之美,简单的四个字,却是梅花审美观赏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影响极其深远。

" 以往诗人写花,多集中在色、香两端,这是所有花朵最基本的观赏元素。而梅是木本,有枝干,枝干形态丰富,这是物质基础。林逋以来,人们观梅咏梅,开始关注梅树的疏枝横斜、老树曲干之美。以前人们并未注意,林逋发现了,拎出来,后来诗人咏梅更多关注的不是色与香,而是香与枝。画家画梅,多着力画梅的疏影横斜,画古梅老树的虬曲嶙峋,画花朵多只简淡地圈圈点点,重点是画劲枝曲干,这是梅花美的一个崭新元素,也越来越证明是一个核心元素。"

着意梅的枝干,就抓住了梅花的一大特色,打开全新的形象资源。梅也就与一般花卉拉开距离,与松树、竹子有了更多媲美的内容,梅的清峭、疏雅、刚直、坚韧、倔强等感觉切实可感、呼之欲出,人们称作梅的 " 品格 "" 神韵 " 一类精神和情趣内容也就有了生动载体。也正是林逋的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暗香与疏影的经典组合,加以水、月意象的渲染、烘托,把闲雅幽寂的意韵带给了梅花。

林逋等人的类似创新认识和描写,一步步的发明与提升,营造出一系列新的感觉和想象,使得梅花摆脱了一般三春芳菲的流行面目,获得了清雅、高洁、幽峭、贤贞等精神意味和情趣,梅花的形象也就被大大升华了。到了南宋,梅就被 推为花中至尊,有所谓 " 花中有道须称最,天下无香可斗清 " 这样的赞美,梅花的崇高地位被认可。

3

专研梅文化二十几年,程杰先后推出《梅文化论丛》《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梅花名胜考》《梅谱(校注)》等多部专著,而新近出版的《中国梅文化经典读本》,则是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通俗读物。

全书借鉴 " 诗三百 "" 唐诗三百首 " 的古典经验,从纷繁浩瀚的古典文化成果中精选 300 题,举凡梅的生物资源、经济应用,园艺园林、风景名胜、诗词歌赋、音乐绘画、工艺装饰、生活风俗等方面的著名史迹、掌故与成果,以及梅文化发展进程、精神意义和文化地位等方面的精彩评说,都收入其中。

宋代王安石、陆游的诗,元代王冕《南枝春早图》,清宫养心殿的梅坞匾图,这些著名的 " 梅 ",都能在书里寻到踪迹。江梅、早梅、红梅、绿萼梅、黄香梅、玉碟梅、蜡梅、古梅与苔梅,各个品种或身姿,也悉数亮相。书中还锁定全国各地的最佳赏梅处——庾岭、孤山、罗浮山、苏州香雪海、杭州西溪,当然还有金陵梅花山。

甚至,一位 " 吃货 ",或者一位恋爱中的青年,也可以在书里遇到自己的 " 梅 "。书中选了《诗经 · 召南》咏梅的句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最早进入文学作品的梅,不是以花的形象,而是以浓酸果实的形象。诗歌翻译出来也很有趣:树上的梅子纷纷掉落,只剩七颗了,男士们赶紧挑个好日子来求婚了吧;树上的梅子只有三颗了,男士们今天就来求婚吧;梅子都掉光了,赶紧斜着口袋来使劲装吧。求婚的男士们,就不要讲究礼节了,赶紧来表白吧。

对话

" 建议牡丹与梅作为双国花 "

读品:您强调 " 梅花文化 " 与 " 梅文化 " 不同,区别在哪里?

程杰:梅花是花卉,而梅不仅是 " 花 ",同时又是 " 果 "。" 梅文化 " 固然以梅花的欣赏文化为主,但梅果的种植生产活动、人们的食用活动都是梅文化的一部分。我国梅子利用已有 7000 年的历史,不少新石器出土文物中梅子与兽骨、鱼刺放一起,梅子是烹制肉汤的调料,在食用醋发明之前,梅子是先民们获取酸味的主要调味品,也有一定的催熟去腥作用。而梅花的观赏历史晚得多,大约起于汉代,至今不过 2200 多年的历史。梅的果实一直是人们基本的生活资料,乌梅、白梅、糖梅、话梅、陈皮梅、酸梅汤、青梅酒等制品都长用不衰。也就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情感趣味,有一些遗闻逸事,有相应的文艺作品。古人所说 " 盐梅和羮 "" 望梅止渴 "" 青梅竹马 "" 江南四月黄梅雨 ",还有李清照词 "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的少女娇羞情态,《三国演义》" 青梅煮酒论英雄 " 的故事,清朝女诗人何桂珍 " 尘事如梅味总酸 " 的精彩比喻,都是典型的精神文化内容,更是梅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读品:您认为中国国花可以选 " 牡丹 " 和 " 梅 " 双国花,为什么?

程杰:" 双国花 " 的主张是已故的陈俊愉院士于 1988 年提出来的,我最早接触这一问题是 2000 年左右。唐朝以国势强盛著称,宋朝精于精神文明建设,是两种文化模式的代表,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鲜明的典范意义。明孝陵立有一块 " 治隆唐宋 " 碑,康熙题写,是称赞朱元璋功绩的,就是拿这两朝作比喻。唐人喜欢牡丹,宋人推崇梅花,这既是不同的欣赏爱好,也是两个经典时代、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经典象征。牡丹姿容繁盛,偏于象征物质文明,象征国家气象;梅花气格清雅,偏于象征精神文明,象征民族品格。两者有鲜明的文化互补性,相辅为用,能全面代表我们的社会理想、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国花是一个国家代表性的花卉植物资源,有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植物资源等多种因素。世界多数国家是一国一花,但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家是两花以上的。我国是世界大国,又是文明古国,花卉资源及相应的文化传统都极为丰富,更有理由选择两种或多种花卉作为国花。

读品:自古以来有无数吟诵梅的诗词,请推荐两首您喜欢的给大家。

程杰:我举南宋诗人作品,一首是江湖隐士葛天民《梅花》:" 花中有道须称最,天下无香可斗清。" 这是对梅花精神价值、品格意境最为简明、精辟的称赞。另一首是宋末志士谢枋得《武夷山中》:" 天地寂寥山雨寂,几身修得到梅花。" 这是表达一种态度,希望一生砥砺修为,能达到梅花那样的高尚境界。诗人生活在南宋末年,蒙元统治中国后,他成为宋遗民,对南宋故国有着深刻的情感。但是复国无望,就去隐居。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怎么才能坚持对故国的忠诚,像梅花那样,做到坚贞不屈。我们当然要超越其历史局限,但是这样对人的品格、意志、气节、情操的追求,是我们从梅花当中应该感受、体验和学习的。

读品:听说您编了一套《中国文化植物经典读本》," 文化植物 " 是什么?

程杰:我们同时规划的是一套丛书,《中国梅文化经典读本》只是其中一种。所谓 " 文化植物 ",通俗地说就是对我们民族来说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植物,比如水稻、桑、茶、大豆、黍稷等即是,但这些是偏于经济性的,我们选择的属于花卉类的,关注的是具有观赏性、更多精神文化意义的植物。根据古人的各类品评和相应的文献资料统计,确定牡丹、梅、松柏、竹、兰、荷、菊、杨柳、桃、杏 10 种,十本书。梅与松、竹并称 " 岁寒三友 ",与兰、竹、菊并称 " 四君子 ",与牡丹分尊为花王、花魁,精神意义隆崇,文化地位极高,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程杰

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宋代文学、梅文化、花卉文学和花卉文化研究专家。著有《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宋代咏梅文学研究》《梅文化论丛》《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梅花名胜考》《梅谱(校注)》《花卉瓜果蔬菜文史考论》等。

(编辑 王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