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侠们,侠们,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一吃,年的脚步就迈得格外快了。年二十三,过小年,祭了灶王爷,家家就要紧打紧地打年货了。
老合肥人家置办年货,除了购买外,有这样几桩事要做:炒瓜子、炒花生,做姜糖、做 " 欢头 "(用米糖粘连的爆米花团子),自家孩子年节里要吃,大年里有人来拜年,也好有东西抓给人家吃吃。炸圆子,有山芋圆子、糯米圆子、藕圆子,还有全肉的俗称 " 大子圆子 " 的。现在,合肥人家过年还是要炸圆子的。还有,就是要泡糯米,舂磕糯米粉,做元宵或年糕什么的。把十来斤糯米,浸泡两三天,待泡软了,去水淋干,放在 " 碓窝 " 里(中间有个臼的、粗糙的石墩或石柱),用 " 碓嘴 "(形同石斧,上大下小点,安上胳膊粗细的木柄,约三四十斤重),举起舂下、举起舂下,把湿糯米舂磕碎。然后,一勺勺挖出来,放在一个细钢丝筛子里,上下左右摇动、晃动,把糯米粉筛在一个硕大的笸箩里,直至十多次把糯米都舂磕成齑粉。也有人家是用水磨子磨的糯米粉。不管是舂磕,还是水磨,都要把潮湿的糯米粉放在冬日的暖阳下晾晒。真是:忙过年,过年忙," 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 今天二十八了,一呀咯咯;明天二十九了,一呀咯咯;后天三十晚上,家家把门关了,过年了,过年了,哎咳哎咳吆,过年了,过——年——了!" 年三十之傍晚,合肥人家哼着这段唱词,关门吃年饭了。吃年饭前,家家都要放一串鞭炮。放炮之时,长辈还要带上儿孙,在自家大门和屋内门上贴上红彤彤的春联,有道是 " 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 "、" 总把新桃换旧符。"
吃年饭前,还要做上一件事,那就是盛上几碗饭菜,放上两双筷子,摆在长条案上男女老祖宗的照片前,敬祭已故的老人。
年饭桌上,除了一应美味佳肴外,还有几样菜是必有的,一是圆子,以寓 " 过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 之意。二是青菜炒豆腐,用合肥话说是 " 青菜豆腐保平安 ";三是一个盘子里的两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只许看,不许吃,图的是 " 年年有余(鱼)"。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吃罢年饭的除夕夜,是守岁。现在有 " 春晚 " 相伴,人们是在电视机前守岁的。那时说是守岁,其实是长辈们有许多事要做:要把新衣、新鞋拿出来,大年初一早晨一家老小是要穿戴得新崭崭的,正像庐剧《讨学钱》中唱到的:" 家家都把年来过,小孩换上一身新 ";要做元宵,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和粉、揉搓、摆放,大年初一早晨要吃的是元宵挂面;还有,暗地里准备着红包压岁钱;一再叮嘱孩子们过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说了 " 破嘴话 " 要拿草纸擦擦嘴 ……
年初一,天刚蒙蒙亮,老人们早就起来把栗炭盆子红红地烧起来,还不断地往炭火上泼洒一点醋,立时一股股醋香气弥漫在每个房间里,煞是好闻!等孩子们都穿戴好了,爷爷带着晚辈们又到家门口去放鞭炮。这年初一早晨的放炮,又有讲究:先要在地上放一个拳头粗细的 " 开门炮 ",只听 " 轰 " 的一声巨响,地皮一抖,屋宇摇撼;接着,放 " 双响炮 "," 双响炮 " 拿在手里一点燃,先对地下 " 啪 " 的一声响,随即 " 砰 " 的一声,冲天而起,火光一闪;再就是放一挂数百响的小鞭炮,毕毕剥剥,火光四溅,烟气四起,要的是 " 满地红彩(财)"。一家如此,家家如此。整个合肥城里的大街小巷、远远近近都传来连绵不断的鞭炮声。紧接着,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蘸着糖吃元宵。吃着、吃着,忽然有人说:" 我吃到角子(合肥话:硬币)了。" 原来,一大锅元宵里,是有几个包着硬币的。据说,家里最勤劳的人是能吃到的。也怪,我的祖母和母亲就几乎年年都能吃到包着硬币的元宵。
刚吃罢元宵,街坊邻里拜年的人就上门了。东家拜西家,张家拜王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家,住得近,先拜年。拜到哪家,哪家都笑嘻嘻地恭迎进屋里,问候寒暄几句,给人家抓上一些瓜子花生姜糖吃吃,有领孩子来的,这家人家还一定要给孩子吃点或拿上点方片糕,祝愿这孩子 " 年年步步高 "。要是恰巧在街巷里碰上了,互相之间会抱起拳来拱拱手,说道一声:" 王三爷,早啊,新年好啊!"" 张大婶子,给你拜年了,新年大发财啊!" 然后,各自向下一家走去。年初一之后,就要出门拜年了。这姑家、舅家、亲家、表叔二大爷那是一定要拜到的,礼数不可少。再接着,越拜越远,同事朋友家、乡下的家班、远亲家,也要去拜年。有的人家还忙着接老亲家、老邻家来自己家里过上几天年;乡下的亲属、亲戚,也会一伙一伙的,穿着整整齐齐的,提着、挎着土特产来合肥城里拜拜年,再接城里人去乡下过过 ……
老合肥人家这年,就这样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万姓祥和地要过到正月十五闹花灯哩!
□丁麟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