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高艺 / 文 见习记者 尤力庭 / 摄)因为有着 " 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 的美好寓意,每到过年期间,无锡家家户户都会买上几段年糕,或自家食用,或作为赠礼赠送给亲朋好友。
脚踏糕,双脚踏出来的年糕,虽然有着 600 多年的历史,却鲜少有人知晓。在玉祁宏凤年糕坊第四代传人沈静亚、沈静娟的传承和创新经营下,鲜为人知的玉祁脚踏糕走出了无锡,走向了全国,让更多人熟知这道双脚踏出来的新年美食。
△沈静娟在店里忙碌
做一段好糕,过一个好年
" 以前过年,家家户户要做年糕,年糕做得好不好,决定了来年运势的好坏。" 沈静娟告诉记者,她家在玉祁,无锡、江阴、常州市武进区的交界处,在那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脚踏糕,只是手艺有好有坏。" 过年期间大家都会做糕,做得好寓意好,来年会更顺。我父亲做糕手艺不错,每到过年,四乡八邻都愿意把提前泡好的米送来,让我父亲做糕。"
泡米、淘米、配比混合、浸泡、磨粉、拌粉、蒸糕、踩踏、切割、包装 …… 脚踏糕制作流程并不复杂,却不简单,几乎每个环节的得失都能影响到糕的品质。" 百家米配比都不一样,要做到每家人的年糕都做得好并不容易。有些人看做糕生意好,也跟着开年糕坊,开了两年就开不下去了。要知道,在那时,一旦给人做了生糕那可不只是赔钱的事 ……" 沈静娟回忆道。
△顾客来店里购买糕团
30 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开了工厂,但宏凤年糕坊的老作坊还一直保留着。" 一个月前,我们周边的四乡八邻就已经泡好了米,到我们宏凤老作坊来加工年糕,这种习俗保留了这么多年,还一直延续。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有一些老人也不种田了,来做糕的人慢慢在减少。虽然如此,还是会有一些人,自己泡了米过来加工。" 沈静娟感慨道," 其实在老作坊里是最能够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年味的,认识了很多年的人难得见一次,在一块儿拉拉家常,那种场景是很温暖的 ……"
传承一门技艺,传承一段文化
熟知脚踏糕的人,有却不多。" 五年前,第一次参加无锡市农博会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很偏僻的角落,无锡老百姓基本上都没听说过。虽然脚踏糕的历史有 600 多年,但无论是无锡人甚至是玉祁人,听说过脚踏糕的人很少,真正了解其背后文化历史渊源的更少,甚至有人疑惑,直接用脚踩出来的糕会不会很脏。"2015 年,带着传承脚踏糕制作技艺、传承脚踏糕文化的理想,作为家族脚踏糕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沈静娟辞去了天津市公务员的工作,回到了无锡。
△店铺二楼书院里,桌椅整齐摆放静待小学员
玉祁宏凤年糕坊店铺的二楼,是个充满书香气息的书院。记者拜访沈静娟时,她刚把二楼座椅排放整齐," 明天是周末,这里有场文化活动。"2015 年至今,沈静娟举办了几百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每年至少要做 100 场,有时来店里上课,平时会走进社区、学校。来店里上的课更精致,主题性强,有文化的体验,也有脚踏糕踩踏、切割工艺方面的体验,感受更好,互动性更强。明天就有 20 个小朋友来过传统年。"
沈静娟表示," 文化传承是我们一直在重点做的一块内容,对于无锡的糕团文化,我觉得它是很深厚的,这也是我回来创业一直重点在做的事情,我们一直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去传承,所以我们一回来就打造了这个空间,目的就是让我们下一代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这份记忆,也希望可以让江南的糕团文化得以传承。"
玉祁脚踏糕,从地方走向全国
2021 年,是沈静娟回家接手玉祁宏凤年糕坊的第六个年头。最让沈静娟感到自豪的,是让玉祁的脚踏糕走出了玉祁,走向无锡,甚至走向了全国。"2020 年,我们第五次参加无锡市农博会,无锡老百姓很早就在我们摊位前排队了,还说玉祁的脚踏糕很有名。" 其实,不光是在无锡,宏凤年糕坊的脚踏糕已经通过电商平台销往了全国各地。" 我们在天猫有个旗舰店,还开了微店,今年我们开设了小程序,还在抖音上直播卖货,快手上也有我们的小店。"
△ " 老三样 " 年糕在沈家姐妹的创新下增加了十多种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种口味,宏凤年糕坊的脚踏糕从原来的白水糕、白糖糕、红糖糕 " 老三样 " 渐渐增加到玫瑰花糕、紫薯糕、香芋糕、红枣核桃糕等 12 种不同口味。
当然,如此大的需求仅靠小作坊是不够的。2015 年,宏凤年糕坊 2000 平米的工厂建成,不仅保留了老作坊手工制作的技艺,在工厂无菌化的车间里,脚踏糕的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更是打破了小作坊的产能瓶颈," 以前小作坊一天 10 个工人最多做三、四千斤糕,现在能达到一万斤左右。"
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沈静娟和她的团队依然在不断努力创新。在店铺二楼的一块白板上,沈静娟和她的团队写下了宏凤年糕坊卡通形象的设想。" 前五年,我们一直在做工厂内部管理、团队建设以及产品的研发。这两年,我们在突破小包开袋即食工艺的研发,今年已经差不多了。2021 年我们将慢慢往文创方面发展,可能会做一些小的文创类产品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