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通讯员 吴文轩 记者 庄剑翔)" 没想到,今年过年能在网上看社火表演!" 大年初二,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的 " 老戏迷 " 张奶奶,通过孙子的手机观看了每年必赏的江苏省非遗:吴桥社火。以往过年,吴桥社火的表演团队都会在镇上、村里实地表演,2021 年春节前,为了响应号召,大家伙儿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表演的视频录好,放在网上给大家看。
2 月 6 日,社火表演团队来到了专门的场地中,一遍又一遍的排练、录制,历经数个小时,最终拿出了满意的视频,由镇上的摄影爱好者剪辑,并于大年三十开始,在吴桥的微信公众号、网站上进行播放。
而这一次与往年不同的是,社火其中一个舞龙的环节,表演者全部都是女性。这支女子舞龙队,可是社火表演团队的 " 招牌 "。
" 你来试试看!" 女子舞龙队队长彭晋云把 " 龙头 " 让给了现代快报记者,拿在手中一掂量,就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仅仅这个龙头,就有十斤左右,更别说还要舞起来。" 耍 " 了两分钟,记者身上就冒出了汗。
音乐声响起,8 名女队员挥舞起几十斤重的金色巨龙,不断地摆出各种造型。" 很多的造型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有‘外海星’、‘内海星’,还会用龙摆出一个繁体的‘龙’字。" 一首歌曲 5 分钟,为了录下最好的画面,女队员们前后表演了 4 次,虽然气温不算高,但几趟舞下来,大家都已经汗流浃背。而彭晋云也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着队员们的姿势。
1 个多小时后,舞龙表演结束,队员们立刻冲回化妆间,换衣服准备起下面的 " 跑马灯 "、" 荡湖船 " 等节目。省非遗传承人沈亭也忙活了起来。他是吴桥社火传人,今年已经 70 多岁,几年来,他慢慢地从台前转到了幕后,做起了 " 技术指导 "。
吴桥社火是吴桥民间荡湖船、舞龙、跑马灯、河蚌舞等民俗活动的总称,起源于隋唐时期,盛行于清朝中后期,多和丰收祭祀、重大节日、传统庙会伴随。现在的吴桥社火已演变成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2016 年,吴桥社火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演员们扮成各种人物,在锣鼓音乐伴奏下,开始了表演。荡湖船的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一对老夫妻作撑船划桨姿势进行串词,一女青年在花船内执船作水上荡漾状摆动,另有 5 至 6 人进行集体演唱,唱词大多围绕当时当地的习俗与风情。
另一边,走马灯也铺开了 " 场子 "。走马灯道具主要由 " 马 "、" 灯 "、" 旗 " 构成。" 马 " 长约一米,小巧玲珑,由竹篾扎成,前半身、后半身分开。马队领头人是帅和令,各执一面旗帜,具体角色有天官、武松、歪嘴和尚、王昭君、白娘子、小青等男女 10 多人。
走马灯不停变化称梅花阵、龙门阵、长蛇阵等多个阵型。同时将蹦跳、说唱等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独特的、具备时代特色的广场文艺表演节目。
历经数个小时后,视频录制完成。过年期间,吴桥社火的完整版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而在视频的背后,是所有的表演、拍摄志愿者们无偿的付出。" 以后每一年,我们都会再出新,呈现不同的社火表演给大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