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井
○旗杆石
曾陪伴 " 庐阳三贤 " 之元朝余阙读书吟诗的 " 石牯牛 "、形似牛角的生态农业园 " 牛角大圩 "、巍然屹立于巢湖城中的 " 卧牛山 "、留存诸多三国古迹和遗址的 " 金牛镇 "、因成语 " 洗耳恭听 " 而闻名的 " 牵牛巷 "、被誉为合肥市境内第一高峰的 " 牛王寨 "…… 牛年伊始,让我们一起走 " 牛 " 巷,爬 " 牛 " 山,住 " 牛 " 镇,细数合肥 " 牛 " 字地名,探究地名背后的历史与传奇,在合肥聚力打造 " 五高地一示范 " 的今天,充分领略庐州千百年来别具特色的 " 牛 " 文化。
石牯牛:集佳话与传奇于一身的青阳山地标
○石牯牛
肥东县长临河镇有个青阳村,顾名思义,村庄倚青阳山而靠,以山得名。这里有个地标叫 " 石牯牛 ", 石牯牛坐落在青阳山北山尾,如今仍清晰可见。当地百姓为了保护它,甚至修了一圈围栏。这里既有文人墨客的佳话,更有美丽动人的传说 ……
元朝大德年间,青阳山下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进士,名叫余阙,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省境内)。其父沙剌藏卜,曾在庐州府为官。余阙出生于其父庐州任所,但幼年丧父,后举家迁至青阳村。
据《肥东县志》记载,元统元年(1333 年),余阙考中进士,任泗州同知。他为官清正廉洁,不阿权贵。当朝宰相对其极为不满,将其上报的 500 余件案件奏章积压,拒不上呈。他愤而弃官归隐青阳村山麓,闭门授徒,奉养老母,萧然为寒士。余阙亲书楹联于青阳山房:" 苦读恋青阳,只识得忠孝两字;稚龄搔白发,已挥尽心血一腔。" 他躬耕乡里,读史写志,时刻关心百姓疾苦,经常周济灾民,深为百姓爱戴。
青阳山房北坡有一块如耕牛的巨型白石,背依山冈,面向平川,曲身酣睡,世称 " 卧牛石 ",当地也有人叫 " 石牯牛 "。余阙常坐石牛背上读书吟诗。由于其高风亮节、乐善好施的精神为朝廷所闻,遂降旨起用。余阙入朝后官拜监察御史,入翰林为修撰,编撰辽、金、宋三史。
至 1352 年,余阙任淮南行省右丞。战乱兴起,余阙受命扼守安庆。他选择精兵,筑巢自守,耕稼于内,仅屯田即 " 得粮三万斛,用于军度而有余 "。如此一来,孤城安庆坚守达 6 年之久。
1357 年冬,余阙亲自上阵浴血奋战,次年 10 月 17 日城陷,他自刎坠入濠西水塘之中,终年 56 岁,史称 " 元末死节之臣 "。余阙与宋之包拯、明之周玺被后人誉为 " 庐阳三贤 "。
明清两代,青阳山麓的官绅乡里,为表达对余阙 " 为政严明 "、" 洁如冰壶 " 的敬仰之情,对原 18 间青阳山房多次修葺,规模渐大,栋宇巍然。四方有识之士,慕名前去瞻仰者络绎不绝。清末,青阳山房屡遭兵焚,建筑物已毁,如今,仅有近千平方米的砖头瓦砾之地、一块 " 卧牛石 "、一口被巨石覆盖的古井,作为历史的见证。
关于 " 石牯牛 ",历史上还有段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石牯牛是一头牛,有头有尾,白天睡在原地不动就像真正的石头牛,到了夜间,就起身到附近百姓的田地里吃庄稼,给当地百姓的庄稼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甚至绝收。百姓想要收服培训它,可总是失败,长此以往,使得当地百姓叫苦不迭,遂到土地庙祈求上天帮助他们解除困境。土地神得知详细情况后,便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此事,玉皇大帝下令雷公老爷下凡,打掉牛头牛尾。从此以后,老百姓的庄稼再也没有受到破坏。
以前曾有村民在石牯牛上打一个炮眼,准备将石牯牛炸掉,用石牯牛上的石头来建房,被地方政府和村民制止。一直以来,南来北往的家乡人,总是会把石牯牛作为路标,心里面记着家乡有个石牯牛,记着关于石牯牛上发生的神话传说以及点点滴滴。甚至有些海外游子在和家乡亲属通电话时,还时常问起石牯牛是否还在。
牛角大圩:现代农业遍地开花结果
○美丽的牛角大圩
悠悠派河水,一路蜿蜒,进入巢湖。在入湖口处,北岸的圩区因为河流冲刷形成了一个牛角的形状,因此当地也被称为牛角大圩。
《宋史 · 叶衡传》:" 合肥濒湖圩田四十里。" 嘉庆八年 ( 1803 年 ) 《合肥县志》亦记载合肥有圩 85 个,牛角大圩便是其中之一。虽然牛角大圩建圩距今多少年不得而知,但可以从地处其腹地的横城村了解一二。据村里老人介绍,这个村子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以前派河夏天经常发大水,加上地处圩区,地势低洼,为了躲避水灾,村民便依着派河大堤建房而居、栽植桑梓,夏天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横向的绿带,故名 " 横城 "。
水来打鱼、水退做田成了大圩先民最初的营生。鱼塘、河流、湿地星罗棋布,现代农业遍地开花结果,如今的牛角大圩一年四季都有花有果,成为巢湖岸边一座醉人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
牛角大圩生态农业园地处北纬 31 度,天然呈现了亚热带园林风光和湖光田园风情。春天,这里举目苍翠欲滴,颔首花香扑鼻,宛若 " 误入 " 世外桃源。江南水乡般的小桥流水、徽派建筑的高壁飞檐、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 行走其中,如置身天然的山水画卷中,雅趣横生,让人为之流连忘返。
风车下,绿色的叶子为衬,粉色、白色、玫红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吸引着省内外游客来此观光赏景。
白鹭洲——湿地区、采莲岛——蔬菜区、桃李岛——林果区、望田岛——作物区、鱼嬉池——水产区 …… 更有长达 6 公里的环形水系,将这些洲岛贯通连接,形成 " 水中有岛,岛上有田,田间有园,园内有情 " 的奇妙景观。人行其中,小桥流水随处可见,垂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水面也随之泛起阵阵涟漪。水里悠游的鱼群,闲庭信步的姿态让人心生艳羡。
值得一提的是,赏美景,还可品美食。这里有数百亩的桃树、葡萄,也有被誉为 " 水果皇后 " 的蓝莓。待到果实成熟期,市民可穿梭其中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享受一场味蕾的盛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以水为魂的牛角大圩,正如一颗光彩熠熠的水上明珠,已经展露容姿。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的游客,可赏都市田园美景,可去开心农场种植蔬菜,还可到水产养殖场休闲垂钓,尽情品尝鲜美水产和农家菜肴,体验乡野生活的乐趣。
卧牛山:巢湖地域文化的品牌
○卧牛山公园 杨钧 摄
巢湖有一座山,居于城中。有着远古的传说,有着著名的学堂,有着历史的典故,有过名人光顾,曾几何时还被改名为 " 英雄山 ",它就是巢湖人再熟悉不过的城中领地——卧牛山。
卧牛山,因形似卧牛而得名。提起卧牛山,在当地人心底有着无可撼动的分量。" 一塔撑天系卧牛,晚萃亭里话许由。" 这首歌谣里提到的 " 卧牛 " 便是著名的卧牛山。卧牛山,巍然屹立于市区中心地带,已成为巢湖的标识、巢湖地域文化的品牌。
翻阅历史,杜甫《奉赠萧十二使君》诗道:" 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鹏图仍矫翼,熊轼且移轮。" 其中 " 巢许山林志 ",说的是尧帝时巢父、许由隐居巢湖卧牛山的史实。
康熙《巢县志》也记载:" 卧牛山乃巢父、许由隐居之地。" 古巢的洗耳恭听,说隐居箕山的许由,听闻尧的诏令,在卧牛山下的水池洗耳,以示高洁。巢父路过池边,听闻后表示此水亦不可饮牛,遂牵牛而去。因此卧牛山下多了洗耳池和牵牛巷的典故。
康熙《巢县志》又记载:" 今县治后有卧牛山,山之北有桀王城。" 莫非说商汤放桀就在卧牛山北?不过,市区放王岗也与夏桀传说有关,连地名也由此而来。时间久远,难以考证了。
一座卧牛雕像,承载着巢湖人的记忆,几乎每一位巢湖人都和它留过影。站在卧牛山上,巢城的山水亭台尽收眼底,曾经的古巢十景中:" 屋内行舟 "" 板桥落日 "" 夕阳龟饮 "" 牛山晚眺 " 都是围绕着卧牛山而来。如今随着城市建设,水利发展,城区内高楼林立。原先的十景逐渐被新景所替代。
在巢湖,有一种童年记忆叫卧牛山公园,孩子们在这里爬石牛、爬 " 飞机 ",年轻人在这里聚餐约会,老年人则在这里锻炼身体,平日里无事,谁都能来遛弯 …… 卧牛山公园,是一座几乎每个巢湖人都去过的公园。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卧牛山的风景总是巢城一处佳境,历来为人所重。特别是近年来对卧牛山的保护与开发,卧牛胜景焕发生机。
金牛镇:因金牛山这座文化宝藏而得名
○金牛镇
庐江县有座金牛镇,以镇依金牛山而得名。金牛山虽然是一座海拔只有一两百米的小山,却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宝藏。
金牛山位于庐江县城西北,距县城 20 多公里,海拔 107.8 米,占地约 195 公顷,峰秀势展,气畅脉舒。清顺治年间编撰的《庐江县志》中,就将 " 金牛晚眺 " 列入 " 庐江八景 "。虽然金牛山海拔仅百余米,既无峻岭奇峰,也无深壑危谷,然而气势流畅,景物宜人,文化隽永,历史悠长,仍然凭此神韵、古迹,闻名天下。
金牛山是大别山通往巢湖地区的陆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 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孙据曹争长达 30 余年;南北朝时北魏西汝南郡,在此地治设洝城;解放战争时期 " 金牛山之战 " 更是载入史册。除了历史悠久,金牛山更是人杰地灵,走出过抗日名将孙立人等。而其所处的金牛镇因此山得名,始建于三国时代,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了。
关于金牛山的得名,当地人有几种说法,《太平寰宇记》中曾载金牛山《图经》云:" 昔有金牛从此山出。奔江,人逐之。故此地有渚,谓之金牛渚。" 而《庐江县志》则记载:镇东有金牛山,传有金牛裂土而出得名。据老辈人说,以前在金牛山的山顶有着周边不整、深浅无序、大到数亩的石坑,传说就是昔日金牛裂土而出的地方。
在金牛山的主峰峰巅,曾有古塔一座,建于三国时期吴国赤乌二年,在清康熙三十八年风化崩塌。在金牛山西麓还曾有一座在三国时期由曹操扩建的妙光寺,但经过历代风雨侵袭和兵火袭扰,毁于明朝初年。据了解,在 1998 年重建该寺清理地基时,曾在两三尺深的土砾中挖出一座石质古香炉。香炉高 40 厘米,宽 40 厘米,厚 27 厘米,缩腰如意足,缀以双耳,正面浮雕潜龙吐珠图案,并镌刻铭文 " 大清道光八年大吕月立 "。如今,这座见证古刹历史的文物供奉在南阳寺南岳殿。如此种种遗存,无不彰显着金牛山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正因此,金牛镇入选了安徽千年古镇名录。
长期以来,在金牛山附近的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曹操率领 83 万人马下江南,欲与东吴决战,就曾在金牛山下的金牛镇屯兵,并且在山下修造了城墙,取其进可攻、退可守之势。但曹操的儿子曹丕却有不同意见,说 " 好是好,就怕金牛山上架大炮(投石车)"。于是,曹操下令一夜之间,把城墙石砖全部转运到今天的庐江城。尽管,历史学者根据史料中记载的曹操南下行军路线,以及庐江县城的城墙修建时间等,分析出这个传说并不足以为信,然而金牛山山上山下的众多古迹,无不在诉说着历史沧桑。上世纪 50 年代,建于东汉期间的洝城古城遗迹的颓垣残垛、深壕浅沟仍然历历在目;到了七八十年代,金牛镇内进行建设时还曾挖掘出城北门遗址门框青石和众多古砖;三国时期魏吴经常交战的金牛山古战场遗址,仍然比较完整地保存有古战壕 1 条,军事平台 1 个。
在众多的遗迹中,一座独具特点的旗杆石总是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这块也被当地人称为 " 夹板石 " 的旗杆石,由两块细长的山石相靠立起,高 2.4 米,宽 0.44 米,厚 0.22 米,在山石的上端各有两眼圆孔,为立杆升旗所用,由于年代久远,石上纹理斑驳,遍体鳞伤,标识全无。关于这块旗杆石的年代和立石之人,当地传说也各不相同。有的说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前后,曹操和孙权都曾在此地驻兵,旗杆石正是当时军队竖立的,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有的传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西汝南郡在金牛山脚下治设洝城,旗杆石是当时的遗存;还有传说,1858 年秋,清朝湘军李续宾部攻取庐州咽喉三河镇前,驻兵金牛岭时所建。
金牛山一地从三国时期开始,就实实在在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留存下了古城墙遗址、葵花井、薛井、南阳寺、马场岗、养马圩、曹操点将台等一批散布全镇的古迹名胜。而在众多的传说中,当地人也对 " 三国文化 " 独具情感认可," 曹兵开山掘金牛 "、" 曹操一夜迁古城 "、" 养马圩曹兵放马 "、" 旗杆石曹操升旗 "、" 踩马滩曹兵训练 "、" 葵花井曹女涤绢 " 等一系列传说,千百年来世代口口相传,虽大同小异,却常说不衰。
牵牛巷:因成语 " 洗耳恭听 " 而闻名
○牵牛巷 杨钧 摄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 洗耳恭听 " 便出自合肥的巢湖市,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巢湖有一个 " 洗耳池 ",还有一个 " 牵牛巷 ",是当地著名的地名。
据《巢县志》记载,古巢城东城门有一方池叫 " 洗耳池 ",池边有一牵牛巷。相传 5000 多年前,巢父在池边牵牛饮水时,看到好友许由正在洗耳,问其何故,许由说尧欲让位于他,他坚辞不就,尧还以为谦虚,又叫他当 " 九州长 ",自己还是不愿意,听了这话弄脏了耳朵,所以要洗耳。巢父听后当即批评许由 " 浮游于世,贪求圣名 ",许由自惭不已,说他正好已经洗净了耳朵,恭敬听从巢父忠告。巢父怕弄脏了牛嘴,就牵到上游去饮水。后人为颂扬这两位贤哲的美德,遂将巢父牵牛经过的街巷叫 " 牵牛巷 ",许由洗耳的方池叫 " 洗耳池 "," 洗耳恭听 " 成语由此而成。
○牛王寨上山道路
○合肥第一高峰牛王寨
○牛王寨美丽风景
这条因 " 洗耳恭听 " 而闻名的古巷,连通着洗耳池与东门外大街。旧时记载:牵牛巷南通东大街朱德泰酱坊处,北连洗耳池,巷道幽深阴暗,因少日照而多苔藓,巷总长 20 余米,两侧墙高为七八米。如今,随着城市改造,旧巷不再,只留地名。
牛王寨:合肥第一高峰 万般奇险尽其中
牛王寨,又名刘王寨,位于庐江县汤池镇三冲村与柯坦镇虎洞村之间,系马槽山之主峰,海拔 596 米,为合肥市及庐江县境内第一高峰。
关于 " 牛王寨 "、" 刘王寨 " 地名,在现存清朝几部《庐江县志》(" 疆域 · 山川 " )里均无记载 , 但却有 " 刘郎寨 " 之名。
清康熙《庐江县志》(卷之三 · 关寨)载:" 刘郎寨,一曰牛栏。马槽山绝高顶上。自麓至走马岭上,凡十数里。寨址宽平,可容万众。而下堰古埂之水,为粮运,实险要可守之处也。‘刘郎’不知何指。" 另,在光绪《庐江县志》(山川)里同时载有:" 走马岭,距治西四十余里,在马槽山上。由岭而上,即刘郎寨。"" 高皇岭,距治西三十里,近石龙山。按,走马岭、刘郎寨、高皇岭,起峰尖县西境。此数山皆西南与桐城接界;西北与舒城接界;龙脉向东南,行至分水岭,过董家岭及鸭池山,以发县基诸峰,形势盘郁耸拔,真灵秀名区。"
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其特有的体例,对所记载的内容均按类别独立成篇," 横排竖写 "。所载建置、舆地、军事、人物、艺文等各篇章,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对某一史料相互佐证。
在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五 · 兵备 · 兵事)篇里,却有如此记述:咸丰十年(1860 年)" 八月,捻军被桐城官兵击败,窜距庐江西北乡,大肆焚杀。于是,唐家坂、榆树墩、张家墩、妙光寺、金牛三十里铺、八窑山、牛王寨、百花寨、汤池等处居民,各筑围寨守御。" 以此可证明," 牛王寨 " 地名最迟始于清朝。
但是,志书 " 疆域 · 山川 " 里的 " 刘郎寨 " 是否就是 " 兵备 · 兵事 " 里的 " 牛王寨 " 呢?从光绪县志详述 " 刘郎寨 " 与周边走马岭、高皇岭等地理方位,以及 " 由岭而上,即刘郎寨 ",经实地考察,可以确认,此 " 刘郎寨 " 即为 " 牛王寨 "。不过,康熙县志明确记载:" 刘郎,不知何指。" 即此 " 刘郎 " 不知是何人。另,其 " 刘郎 " 又为何因变成 " 牛王 "?
新中国成立后,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 , 由庐江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安徽省庐江县地名录》:" 牛王寨,山顶有石寨。传为曹操所垒,亦说为牛皋驻兵之寨,故称。在柯坦公社境内,海拔 595 米,为县内第一高峰。" 继之,新中国首轮《庐江县志》(第二章 · 地貌):" 牛王寨地山丘陵区,…… 主峰牛王寨(又名刘郎寨)海拔 595 米 ……"(1993 年版)
地名普查资料源于基层,以 " 牛王寨 " 为地名词条收录,主要是根据民间传说及艺文杂记所载。其 " 牛王 " 和 " 刘郎 " 确指何人?民间众说不一:
一说 " 刘郎 " 者,汉高祖刘邦。相传汉留侯张良扶汉灭楚功成后,辞官归隐于此,汉高祖刘邦亲自御驾前来躬请张良回朝辅佐,刘邦经过的山岭后人称为 " 高皇山 "、" 高皇岭 ",刘邦歇息过的石坡,后人称 " 刘郎砦(寨)"、" 刘王寨 ";
一说 " 牛王 " 者,为南宋岳飞部将牛皋。说的是宋绍兴四年(1134 年),岳飞抗金,牛皋解金兵围困,曾在刘王寨屯过兵,驻守处留下了牛皋岭和牛王寨残垣。为纪念牛皋,人称 " 刘王寨 " 为 " 牛王寨 "。牛王寨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另还有一说,三国时刘备曾率军在此与曹操部队发生过战斗,刘王寨附近还有一张飞岭。此 " 刘郎 " 当指 " 刘备 "。
" 刘郎 "、" 牛王 "," 刘邦 "、" 刘备 "、" 牛皋 ",均属民间传说,无可厚非。县《地名录》和《庐江县志》已经以 " 牛王寨 " 为地名词条收录,故所有规范性文稿当以 " 牛王寨 " 为准。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秦鸣 通讯员 杨钧 盛近 王珊 蹇倩雯 方子羚 张璐嘉 (除署名图片外,其余均为资料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