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2-21
深晚报道 | 南中学堂华丽转型 为坪山文化注入活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穿过寒冬,春天裹挟着生命萌动的气息拂过鹏城。2021 年的春节,受疫情影响,许多人留在深圳过年,往日冷清的城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为让留深市民感受到年味和书香味,坪山城市书房在春节期间轮番开启,每日举办不同的互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南中学堂

2 月 18 日下午,作为坪山城市书房之一,南中学堂开展 " 小牛挂件 " 工作坊,打造充满趣味和创意的手工活动,周围不少市民带着小孩参加了该活动。事实上,始建于始建于 1931 年的南中学堂曾经是这附近村民的教育基地,这间历经 90 年风霜雪雨,白墙黑瓦有着飞檐雕柱的学校,承载了田心社区几代人特殊的情怀。

1989 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南中学堂送走最后一批学生,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停止办学并一直闲置。直到 2018 年,南中学堂迎来了自己新的身份:坪山城市书房。被注入图书阅读、美术创作、学术研讨、活动交流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南中学堂,如今已经成为一片温馨、品质、大众的公共文化阅读空间。

南中学堂成为两村人的纽带

南中学堂的由来是该地流传已久的一段佳话。

1930 年以前,当时的对面喊村和树山背村各有一所学校,分别为秀南学校和培中学校。由于两村不和,于是从田心走出的香港富豪许让成便想新建一所学校,团结两村人,这个想法得到了族人的支持。居住在香港的华侨许其卓提供了六七亩地作为场地,同时带回了学校设计图纸。许让成捐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1931 年,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建成了新学校,从之前两个学校名各取一字,命名为 " 南中学校 ",并请人为南中学校正门撰写了一副楹联:" 两村敦睦干戈化玉帛,一堂明德新民止至善 "。就这样,一所学校团结了两村人,成为田心后人自豪的美谈。

▲如今的南中学堂

南中学校建成之时,正值中国兵荒马乱的年代,虽然时局混乱,但是田心父老子弟的教育热情不减,南中学校教室里的读书声从未间断," 日本鬼子来了,学生们就躲到学校后面的山上,等鬼子走了,再继续上课。" 田心社区老人介绍道。

南中学校刚开始只收对面喊、树山背等村许氏子弟,男女皆有,嫁到田心的女子也可以来念书,这在当时十分少见。1954 年,因为南中学校办得好,附近的荫本学校、茜坑小学、勉修学校、马鞍岭小学等5所小学合并到南中学校办学。学校的招生范围也扩大了,招生也不再局限许姓来学校读书了,人数最多时达 300 余人。南中学校在办学之初引进现代人文科学,对课程设置进行改良,设置了语文、数学、自然、地理、文体等新学科,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学习打篮球、乒乓球,踢足球,其中的自然科学科目,填补了旧式学校在科学教育上的空白。谁能想到,一所小小的乡村学校,当时就具有了非常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

教育一代又一代的田心人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性,南中学校当年还与就读学生签订协议:凡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毕业后,正式参加工作前,都要回乡义务执教一年。这一规定一直持续到 1953 年。这不仅充分保证了学校的师资,还是一种精神和义务的坚守,更是乡人对文化教育高度重视的具体表现。

对面喊村的许冠沾老人年近九旬,曾在建国前在南中学校读书,后由于家贫辍学,于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就读,考上惠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南中学校教语文。据原田坑老书记叶冠南讲述,小学毕业的时候许冠沾为他们班级布置了一篇作为:《我的理想》。叶冠南在作文中写的是希望成为一名汽车司机,因为他在四年级的时候大哥在深圳市内工作,嫂子在侨务局上班,那时候的香港寄过来包裹都是侨务局负责送的,他就坐她的车,一路把包裹送回来,那时候就想着开车太好了。他就在作文中写出理想是成为一名汽车司机,开车把公粮送到公社去,把田心的物产运输出去,把思想先进的青年送到北京去见毛主席。许冠沾老师给他评了高分,还把他的作文贴到了墙上,作为范文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学生们在凤凰树下玩耍

叶冠南介绍,当时学的科目有语文、算数、绘画、体育、地理、历史,他还记得自己三年级的时候,在凤凰树下带上了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

事实上,学堂门口两棵亭亭玉立的凤凰树是南中学堂学子们共同的记忆点。 1986 年,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心社区党群工作者许丽入读南中学堂一年级,凤凰树下,是她常与同学嬉戏玩耍的场所,不少人在树下打乒乓球。" 还记得当时写作文,许多同学的文章中都会有这么一句话:‘凤凰山下出凤凰。’ " 许丽笑称,这句话就是出自学校门前这两棵凤凰树。

▲老师在批改作业

曾经的凤凰树下,那古色古香的教学楼、温馨的教室、简陋的乒乓球台、东南门的水井,无不承载着田心几代人的乡愁记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田心人。

南中学堂转型成为城市书房

改革开放后,南中学校一直办学到 1989 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的孩子都出去读书了,南中学校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停止办学并一直闲置。长久以来,南中学校只是静静地伫立在路旁,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南中学校在田心人的心中,依旧保留着那份不一样的情感。面对南中学校建筑荒废、破损和面临拆迁的状况,社区群众都非常着急。2010 年,当得知道路扩建,可能要被拆除的消息后,田心社区的居民、从田心走出的海外华侨纷纷表达自己的护校心声,希望可以留住南中学校。政府部门在听取居民的诉求和愿望,并经会议讨论和现场勘查后,决定留下了南中学校。

▲学生们在南中学堂前合影

坪山正式成立行政区后,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出台的《坪山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提出 " 文物修缮 + 公共文化服务 " 新模式和 " 坪山城市书房 " 品牌建设行动。2018 年 4 月开始,南中学校作为城市书房的试点,在加固修缮,恢复建筑的使用功能后,同时注入图书阅览、会议交流、社区活动、娱乐休闲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自开放以来,坪山城市书房 · 南中学堂举办了众多的主题特色文化活动,邀请了原深圳图书馆馆长吴晞、自然学者南兆旭等名人学者到此做专题讲座,举办了 " 老学堂、新课桌 " 等系列阅读分享活动,同时,由田心社区党委主办的民生微实事项目党建引领系列活动 " 家在田心 乡情无限——田心居民回家日 " 在南中学校旧址成功举办。这座 90 年的老建筑正重新焕发生机,内含的历史文化基因得到延续和发展,成为坪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因采访对象要求,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

相关标签

文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