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3 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新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 …… 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发布会特别强调," 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一直以来,虽然社会上有一些关于 " 减负 " 的不同声音,但其政策初衷无疑是好的。需要厘清的是," 减负 " 要减掉的是低质量、机械的负担,而不是减掉高质量、合理的安排。此次,教育部不仅强调了减量,还明确提出减少 " 机械 "" 无效 "" 重复性 "" 惩罚性 " 作业,鼓励增加分层次、弹性作业,注重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等。这些新要求,相当于在减负的同时强调提质,回应了社会关切。
然而,尽管拿到了 " 挡箭牌 ",不少家长在开心之余仍表示 " 不能太当真 "。毕竟,从 2018 年至今,已有十多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 花式 " 叫停家长批改作业。有的地方明确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遗憾的是,在后续落实过程中,相关要求大多虎头蛇尾。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群打卡、在线作业量激增,引发了公众新的不满。
批改作业这样一件小事,主管部门五次三番发文仍然叫而不停,折射了家校责任边界混乱的尴尬现实,更反映出公众对教育减负问题的复杂心态。
首先,围绕 " 批改作业 " 的矛盾,家校关系走到如今这个局面,不是个别偷懒的老师造成的,而是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错位,更与教育 " 内卷 " 密不可分。面对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教师的工作压力急剧上升,有的便把溢出的压力转嫁给家长;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对教师的期待也空前高企。
另外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前些年一些校内减掉的 " 小负担 ",很多转嫁到了家长头上,甚至成为全社会共同买单的 " 大负担 "。比如,下午三点半放学的改革,表面看减少了在校时长,但直接导致很多城市家庭不得不面临接孩子和托管孩子的困难;校内课业负担减轻,社会培训机构大举入侵,学业负担不减、经济负担猛增 …… 与这些问题相比," 批改作业 " 带来的困扰虽多,却可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基于这些已有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情绪,治理批改作业的 " 小 " 问题,仍然要通盘考虑减负的大文章,更要继续维护好家校共育的新生态,才有可能真正化解 " 痛点 ",排掉 " 雷点 ",获得群众由衷的好评。
学校要以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来减负,切实担负起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政府要更加关注从顶层设计上减轻基层教育工作者负担,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家长也要掌握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相信并尊重学校和老师的专业意见。多方合力," 减负 " 才能到位。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胡淼山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新华每日电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