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2-27
他们是“战士”,也是英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 月 25 日上午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对 1981 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501 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他们,是奋战在一线的“战士”

他们,在漫漫征途中,上下而求索

他们,把平凡变得不凡

8 年间

全国累计 300 多万名

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

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

奋战在没有硝烟的脱贫战场

1800 多名同志

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

在陇原大地

面对任务最重

难度最大的脱贫硬仗

他们

选择了责任与担当

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

火热的激情未曾冷却

无惧寒冬酷暑,风霜雨雪

以滚石上山,敢死拼命的精神

撕下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

也正因为他们

我们始终坚信

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山间的格桑花,绽放在藏乡

告别都市的繁华喧嚣

扶贫路上她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

2019 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意外

张小娟的生命永远定格在 34 岁

我以后有本事了,会回报家乡。—— 张小娟

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

她主动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义无反顾地回到舟曲

立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张小娟(右一)和扶贫对象在一起。)

忙碌、下乡、加班

这是她给家人、同事、亲戚朋友、村民们

留下的印象

没日没夜地早出晚归、走乡入户

以至于张小娟在三十出头的年纪

额头前便已白发渐生

甚至要靠染发才能遮住早生的银丝

别人看到穷人都想帮一把,我专门做这件事,更应该把工作干好。—— 张小娟

这是张小娟经常说给

丈夫刘忠明的一句话

为了提高群众

对国家扶贫政策的知晓率

她和县扶贫办的干部们

想尽各种办法

如今走进舟曲县的村村镇镇

家家户户门口墙壁上

都张贴着一张漫画图

—— 舟曲“精准扶贫政策图解”

涵盖了异地扶贫搬迁、“两免一补”

医疗保险、因户施策等近 50 项内容

让村民对各项扶贫政策一目了然

(下乡过程中,张小娟正在向群众走访了解脱贫攻坚情况。)

“ 10 月 7 日下午,曲告纳乡岔吾果村

改厕 4000 元、因户施策 9250 元

入户分红 1200 元 …… ”

这是张小娟不幸遇难当天

入村开展脱贫攻坚验收时的笔记

也是她人生最后的记录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

她对工作的认真投入

(大学时的张小娟)

听到张小娟遇难的消息

很多她生前的同学和老师

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我们那个理应获得幸福的藏族姑娘,为了藏区更多人的幸福遇难了,我为她哀悼,更向她致敬!

——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我为有这样的学姐感到自豪,我会像她一样去服务基层,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家乡脱贫,她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 李章权(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张小娟和老人一起亲切交谈。

张小娟生前在笔记里写道:

我们深爱的家乡

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

我们所有的辛苦

在看到父老乡亲幸福生活的那一刻

全部变得值得

……

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回忆过去

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

有我们年轻而坚定的足印

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中

有我们青春如歌的奉献

贫穷不应该是革命老区的代名词

2021 年 1 月 8 日下午

因抢救无效

华池县挂职副县长邱军

永远地离开了

年仅 39 岁

37 岁的邱军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从美丽富饶的安徽来到黄土高原华池

从行业尖兵变成扶贫战士

踏上了帮助革命老区

脱贫攻坚的“长征路”

贫穷不应该是革命老区的代名词。—— 邱军

无论是扶贫工作,还是华池县

对邱军来说都是陌生的

但他始终满怀热忱

一个多月时间里

走访调研了

华池县 15 个乡镇

75 个行政村 1300 多户贫困户

掌握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

(2019 年 8 月 27 日,邱军同志在城壕镇中塬村贫困户家中查看安全饮水情况。)

拓荒兴牛业,荒山变福地

建办奶牛饲养场,带领群众养牛致富

实施沙棘扦插苗培育,移栽到荒山

邱军还担起了“推销员”,成为“网红县长”

各种展销会、产品推介会

只要有机会

他永远都站在最前面“吆喝”

……

我不知道出路在哪儿?看不到未来。就在我感觉无法撑下去的时候,邱大哥来了。—— 燕刚

城壕镇余家砭村燕刚今年 27 岁

2011 年父亲病逝

2015 年母亲因病瘫痪

燕刚和妹妹守着母亲靠低保生活

邱军了解情况后

他多次上门鼓励燕刚振作起来

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2019 年 5 月 28 日,邱军(中)走访农户田月琴,鼓励她坚定信心、战胜病魔。)

在邱军的多方协调争取下

多种“订单式”技能培训

在华池及周边县展开

先后有千余名贫困农村青年参加培训

掌握了“看家本领”

不能让贫困限制孩子们的想象。—— 邱军

2019 年 8 月

华池县 27 名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

在陕西西安进行研学交流活动

促成此次活动的正是邱军

(邱军(中排右二)带领华池品学兼优学子到西安开展研学游活动。)

他希望孩子们克服困难,发奋图强

把感恩之情化作成才之志

争取早日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贡献

(2020 年 11 月 8 日,邱军(左一)调研中现场协调解决问题。)

即使在重症监护室中

他依然不忘工作

在病床上挺起虚弱的身躯

用发抖的手对扶贫工作做了最后的嘱托

【追忆邱军】芳华永存!为了老区的明天 用青春和生命践行南梁精神

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走

2018 年 6 月

王军来到平凉泾川县下梁村

任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

2020 年 10 月 13 日上午

他因摔倒诱发脑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于 2020 年 11 月 6 日凌晨

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过、热爱过的平凡世界

(工作中的王军。(资料图))

你(王军)这次能参与国家的脱贫攻坚是好的。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走,这一直是我们这一批老辈援建人的光荣传统。—— 赵玉珍(王军母亲)

(王军走访困难群众。(资料图))

王军平时驻村入户很认真

对下梁村民情烂熟于心

全村的贫困户家的情况一清二楚

他为我们这个深度贫困村的顺利脱贫是作了贡献的!建核桃园、山楂园,修建塑料大棚,硬化、沙化村级道路,都有他的身影。—— 梁昌荣(下梁村村支书)

目前

下梁村已实现稳定脱贫

村上有了成熟的产业

基础设施建设也健全了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个崭新的下梁村正在迈向发展新里程

(工作中的王军。 ( 资料图))

但是

面对脱贫成果

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

第一书记的王军

曾说到

下梁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贫困群众致富技能还有欠缺

产业发展规模尚小,群众致富门路少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要补的课还很多

……

自己来下梁村两年多,想到马上要退休的人了,不如继续申请留在基层一线,还可以在退休前为村上再多做点事,也算是有价值。—— 王军

从青丝到白发

用生命诠释初心和使命

2019 年 5 月 15 日下午 7 时

陈生智在靖远县

北湾镇富坪村检查精准扶贫

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工作时

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

因公殉职,年仅 47 岁

陈生智

2017 年 9 月

为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县

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号召

陈生智同志被选派到

平堡镇金园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陈队长是个好人,谁能想到,他突然就离开了,实在太可惜了。—— 平堡镇金园村村民

翻看陈生智的扶贫工作日记

2017 年 12 月 5 日

走访贫困户金贵岳、杨贤明

魏家禄、金坤武

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张耀烈不慎扭伤腰部

现卧床在家,无人照顾

贵岳本人思想顾虑太重,不愿搬迁

经一再劝说,勉强同意搬迁

……

(陈生智入户照片。)

陈生智学习认真,工作能力强,做事严谨,所做的工作中很少有失误,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郑宝荣(陈生智同事)

他吃住在村上

经常深入精准扶贫户家中

开展调查摸底

走访了解,问寒问暖

通过积极争取扶持资金 563.19 万元

解决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

道路硬化、渠道衬砌、路灯亮化等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不定期深入贫困村技能培训基地

了解培训实效

真正让精准扶贫户劳动力

通过参加技能培训

学到一技之长

实现实实在在的脱贫

陈生智的工作日志

走进陈生智生前的办公室

一本本厚实的工作笔记

整整齐齐码放着

虽然他已离去多日

但是似乎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满怀为民初心

足迹踏遍靖远的沟沟坎坎

跑现场、搞培训、绘蓝图

……

此木生芳 此木长青

2014 年 8 月 15 日凌晨

在连续工作超过 17.5 个小时后

45 岁的柴生芳和衣睡在办公室里

再也没有醒来

……

“博士县长”柴生芳

曾是家乡人记忆中的一个传奇

从贫寒农家娃到北大高材生

再到负笈东瀛

捧回日本神户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他飞得够高够远

却在学成归国后谢绝一切邀约

于 2002 年 10 月回到甘肃

在甘肃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

工作了 4 年后

柴生芳向组织主动请缨

到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 定西市工作

摆在他面前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

落后的基础设施、既缺资源也缺资金

困难没有让柴生芳退缩

他一干就是 8 个年头

在定西工作期间

柴生芳留下了 29 本工作日记

第 24 本的最后一页

他深情地写道

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

在临洮任职 3 年

柴生芳的足迹踏遍全县

323 个行政村的 281 个

他广交农民朋友

田间地头、嘘寒问暖

农户家中、促膝长谈

全县最偏僻的村子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柴生芳生前走村入户调研(资料图片))

日记本里画的是线路

装进大脑的是思路

在县政府办公楼会议室里

柴生芳挂起了两幅彩色的“作战图”

地图上,临洮县每个村对应一个图标

洋芋、白菜、鸡、牛

……

323 个行政村

细分为 125 个产业示范村

130 个产业潜力村

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

心里要有百姓,责任责任责任。—— 柴生芳

让自己的腿脚沾上乡间的泥土

让自己的双手感受到百姓心窝的温度

面对信访群众

柴生芳不消极躲避、搪塞敷衍

而是让自己办公室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

将心比心

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

没有一根根火柴

哪能聚拢起燃烧不灭的光

这些故事、这些名字

串联起来

就如同一把火炬

照亮了他人,照亮了自己

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

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

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

陇原大地苦甲不再

如意甘肃生机勃发

致敬!

每一位甘肃扶贫人

责任编辑丨胡淼山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每日甘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