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梁瑜报道 2021 年 3 月 4 日,由中华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学院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承办的 "2021 年春之声健康论坛 " 在线上举办,国内知名三甲医院消化、体检、胃肠外科等领域专家围绕 " 消化道肿瘤早筛技术在健康管理实践中的价值 " 展开研讨,强调了肠癌早筛在健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一致认为国家审批和指南推荐机制是保障肠癌筛查科学规范实施的先决条件;就技术手段而言,应重视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预测值(PPV)。
从 14% 到 90%,肠癌早筛有助提高病人五年生存率
在中国,每分钟有 7.5 人被确诊为癌症,且有 5.5 人死于癌症。中华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郭清教授表示,健康管理已被证实在防控重大疾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癌症早筛已成为健康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所原院所长、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指出,筛查是癌症防治及早诊早治的关键手段。以结直肠癌为例,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可以预防肠癌;临床针对早期肠癌具有成熟的干预方案,预后良好。一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90%,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 5 年相对生存率仅为 1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癌症早筛首个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 "Clear-C" 项目负责人丁克峰教授介绍,大规模筛查使美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 40%,死亡率下降 51%。而相较于美国 60.1% 的筛查渗透率,我国结直肠癌的筛查渗透仅为 16.4%,85% 的患者查出时已经是中晚期。" 中国的结直肠癌及消化道肿瘤防治,如果不从筛查入手,很难改变目前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现状。"
我国目前常规体检未必能起防癌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并未在体检中得到良好应用。换言之,常规体检未必能起到防癌的作用。
国家癌症中心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介绍,肠镜作为诊断结直肠肿瘤的金标准,多年来在体检中心开展机会性筛查的实践中推广不开。" 究其原因,绝大多数的体检初筛者不愿意接受有创性检查手段,绝大多数体检中心也不具备相应条件。"
另外,在体检中心,大便潜血检查的取便率不足 20%。一项研究表明,在 62583 名健康体检者中大便潜血检查受检数为 5864 人,受检率仅为 9.37%,即近 90% 的体检者没有接受过筛查。
而且,大便潜血对癌前病变的灵敏度不足,我国肠镜资源也不足,每百万人口仅拥有消化内镜医师不到 20 人。
肠癌早筛关键在提高早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
曾强教授进一步指出,做肠癌早筛,技术是关键,好的技术可以提高人群依从性,提高肠镜检出率,提高早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
2020 年 11 月 9 日,应用 " 多靶点粪便 FIT-DNA 联合检测技术 " 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创新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并明确预期用途是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这是 NMPA 批准的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的癌症早筛注册证。常卫清于获批后已正式上市,成为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用于癌症筛查的分子检测试剂盒。其具有非侵入性的特点,用户能于家中收集样本,其便利性有利于提升高风险人群接受筛查的依从性。且对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 95.5%,对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为 63.5%,针对结直肠癌的阴性预测值达 99.6%,对进展期新生物的阳性预测值达 46.2%。
丁克峰教授特别指出,筛查技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一个是阴性预测值(NPV),一个是阳性预测值(PPV)。多靶点粪便 FIT-DNA 联合检测技术的 NPV 为 99.6%,说明其 " 漏检 " 可能性极小,受检者只要是阴性的,得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风险就非常低,可以更放心;PPV 为 46.2%,说明近一半对阳性被测者可以受益于结肠镜手术,对高危人群有良好的浓缩效应,能够优化和节约肠镜资源。
肠癌早筛指南推荐每 3 年做一次 FIT-DNA 检测
2021 年 1 月 15 日,《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下简称《指南》)发布,明确推荐非侵入性的多靶点粪便 FIT-DNA 联合检测技术为肠癌早筛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在 45-75 岁人群中推荐每 3 年进行一次 FIT-DNA 检测。临床上对检测为阳性者一定要强烈推荐其接受肠镜检查。
随着 " 癌症早筛第一证 " 及《指南》的颁布,肠癌早筛领域率先建立起国家审批和国家级指南推荐规范,为在更大规模人群中开展机会性筛查、实现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目标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保障。赵平教授表示,率先锁定高风险人群对其开展机会性筛查,是一种重要可行的防癌策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