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5 日人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这时候,天气也开始进入了 " 九九 " 艳阳天了,意味着在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中,万物开始苏醒。

惊蛰古称 " 启蛰 "
惊蛰,古时候称为 " 启蛰 ",传说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称为 " 惊蛰 ",但似乎 " 惊 " 字的确更加贴合这个节气的意思。所谓 " 蛰 " 就是蛰伏的意思,天气寒冷各种飞虫鸟兽纷纷不吃不喝而 " 蛰伏 " 起来越冬,待一声春雷 " 惊 " 动,惊醒了蛰伏的动物,正所谓 "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其实科学地来说昆虫走兽是听不懂何为 " 惊雷 " 的,只是这时候的天气也进入 " 九九 " 艳阳天了,所以万物开始苏醒。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 九九 " 已尽," 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 "。物候则为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 " 春雷惊百虫 ",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 惊蛰始雷 " 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有三候
对于惊蛰的解读,往往是说:隆隆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谚语说:" 春雷惊百虫 " 中描绘的意境里,那春雷感觉就像闹钟一样。于是,轰隆隆的雷声响起,于是 " 蛰虫惊而出走矣。"
对此,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认为:" 自汉代开始,古人对于立春的物候描述就有‘蛰虫始振’,振者,动也。蛰虫此时似乎已在半梦半醒之间,开始抖一抖、扭一扭了,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这个时节,蛰虫已经蠢蠢欲动,只是‘动而未出’。而之所以开始‘苏动’,其缘由是‘因气至’,是渐渐温暖的气息。"

"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有雷声呢?恰恰是春分。" 他说:" 春分的第二候是‘雷乃发声’。也就是说,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雷声一般出现在 3 月末甚至更晚。而万物复苏的惊蛰则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确是有色有声的时节,但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区域,初雷往往是一个月之后。待雷声出现的时候,万物不是惊醒,或许是惊吓吧。"
盛行艳阳天
如今,人们衡量是否如春,是依照气温滑动的平均序列。尽管科学的、数据化的气候要素更为精准,但似乎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亲切。
宋英杰表示:" 古人没有这般繁琐的计算方式,春天是否来临,无须数字的量化方式,而是以鸟语花香这种物化的方式进行判断。或许,这才是更生动、更鲜活的‘气候标准’吧。"
惊蛰时,已是 " 九九 ",可谓 " 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 "。数九将尽,好日子来临,就是不用再一天一天数日子了。歌曲《九九艳阳天》中唱到:"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呦,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那个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 ……"
《诗经》有云:"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江南谚语也说:"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可见,惊蛰时节一到,便会像歌中所唱、谚语所说,盛行起艳阳天。

" 在隶属春季的各个节气之中,惊蛰时节的降水增量少,日照增长最显著,和暖、明媚。" 对此,宋英杰也有十分生动的描述:" 太阳也似乎在童话般地对我们说‘我把春天交给你们了!看你们的啦!’于是,人也歌,鸟也鸣,蛙也唱,在艳阳天气中欢快地抒情。惊蛰时节,回暖幅度大,气温升幅几乎相当于之前的雨水及之后的春分升温之和,气温常常是连蹦带跳地升。而那些尚未脱去冬装的人们,忽然就会有了一种燥热的感觉。"
惊蛰宁,百物成
惊蛰虽美,但繁忙的春耕就要陆续开始了。谚语说:" 春风摆柳,媳妇变丑。" 为什么春风来了,媳妇会变丑呢?因为春天的耕种开始了,媳妇在田地里忙活,无暇梳洗打扮,感觉变丑了。实际上,这哪里是变丑,明明是一种劳作之美。
" 对农家来说,惊蛰开始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忙了,平常可以闲聊,但是此时开始便没有功夫了,所以‘过了惊蛰节,亲家有话田间说。’‘过罢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 宋英杰认为:" 老话说‘锄头三寸泽。’意思是锄头上有三村雨。所谓靠天吃饭,并非完全靠天吃饭。耕田本身,就是在减少对于气候的过度依赖,将收成掌握在自己的锄头上。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耕田第一,收种第二,种谷第三。’可见,惊蛰时节陆续开始的春耕在一年之计中的重要作用。"
谚语说:" 惊蛰宁,百物成。" 人们希望惊蛰时的天气要平和一些,不要过于跌宕和狂躁。春耕之后,期待春雨的润泽。从前人们揣测天气韵律,感觉惊蛰与春分的气温是反向的,所谓 " 暖惊蛰,冷春分。"
" 不过现今,天气往往不按常理出牌,暖惊蛰之后又是暖春分,气温不歇脚地连续上攻。" 宋英杰说:" 当然,惊蛰时的回暖并不稳定,冷空气‘复辟’的情况也并不鲜见,所以有‘惊蛰刮风,从头另过冬。’之说。"
养生顺应天时
惊蛰一至,春暖花开的脚步更快。但气温升高,各种细菌也跟着活跃起来了。古人一般认为,惊蛰前后人体内的肝阳之气渐渐上升," 阴血 " 相对不足。此时养生应该顺应天时,保持心情愉悦,如春日一样充满生机。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可以适当清淡一些,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菠菜、芦荟、芹菜、油菜、山药、莲子等。
同时,春季冷暖不定,出行时还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过度饮酒和熬夜,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节气民俗也好,养生也罢,许多内容都是依据天时更迭而来,是人们顺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才会历久弥新。
策划 安希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