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驻揭阳市惠来县孔美村的扶贫干部正在田间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通讯员供图
帮扶 5 年助 " 涉毒村 " 变身美丽 " 红色村 "
新快报讯记者王娟通讯员华轩报道 " 孔美村不只是蝶变 , 而是整个村和村民的重生。"2 月 25 日 ,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 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其中 , 华南理工大学驻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扶贫工作队 ( 下称工作队 ) 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高校驻村工作队。3 月 4 日 , 在孔美村接力扶贫 8 人团队中的 7 位代表 , 在华工笃行楼重聚 , 分享近 5 年来在孔美村扶贫的经验、心得。
团队成员学历、职称都不低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 , 自 2016 年 4 月开始 , 华工先后分两轮派调 8 名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进驻孔美村 , 举全校之力进行帮扶 , 把孔美村一步步从贫困 " 涉毒村 " 变成有颜值、有文化、有内涵的大美 " 红色村 "。
现任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苏秋斌在介绍团队时透露 , 华工扶贫队的 8 位成员 , 有着年纪轻、学历高和职称高的特点。现任扶贫工作队的 4 名成员有 2 位博士、2 位硕士 , 其中 3 位是副高职称。工作队 8 名队员中 , 有校团委副书记、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室副主任、学校党委办公室成员、研究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资产处工作人员、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正科级老师和财务处正科级干部。
这样专业人才齐全的豪华扶贫团队 , 为孔美村量身打造了自内到外的脱贫计划——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 , 实施 " 规划先行、党建引领、多措并举、精准施策 " 的工作思路 , 为孔美村制定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景观提升规划 , 实施 " 党建教育五个一 " 工程等 , 以建设 " 红色孔美 " 推动 " 美丽孔美 "" 文化孔美 "" 旅游孔美 " 建设 , 将孔美村由深陷毒品泥沼的国内 " 重点涉毒村 ", 转变为道路宽敞平整、屋舍俨然、平静喜乐的 " 网红打卡地 " 和 " 美丽红色村 "。
这 , 也打造了脱贫攻坚华工模式。
苏秋斌告诉记者 ,5 年来 , 为了实现帮扶目标 , 华工先后派出专家 200 余次 , 为孔美村量身定做村庄规划。如今 , 驻村工作队在孔美村探索的 " 小工匠 " 模式 , 获国务院扶贫办和广东省扶贫办高度肯定 , 与 " 一户一档 "" 三清三拆 " 等孔美模式一并在揭阳市推广 ; 孔美小升初成绩在全镇 38 所小学中由倒数第五跃升至正数第一 , 全新设计的小学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 精心挖掘的 700 多年古村文化正日渐丰富 ; 打造的系列孔美品牌也已名声远播。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6 年不足 4000 元提升至 2020 年的 27231 元 , 村集体收入由 2016 年不足 2 万元提高到 50 万元 , 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高质量双退出。
从 " 陌生人 " 成为 " 胶几人 "
在华工扶贫团队的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下 , 孔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先后获得 " 中国传统村落 "" 广东省古村落 "" 广东省卫生村 "" 广东省民主示范村 " 等荣誉。华工帮扶工作两次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 并获评 " 揭阳市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单位 "。驻村第一书记获评 " 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 "" 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 "。
虽然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 但队员们坦言 , 自己当初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队员张玉彪在被外交部派驻厄瓜多尔大使馆工作 7 年回校后 , 就去孔美村参与扶贫工作了。而那个时候 , 他的第二个孩子才刚刚出生。
因家乡在惠来而被选派去孔美村做 " 翻译 " 的谢振立是扶贫工作队第一批队员 , 他经历了扶贫人在扶贫村从 " 陌生人 " 变成 " 胶几人 " ( 自己人 ) 的艰难过程。他告诉新快报记者 , 他刚到孔美村工作时 , 村民们对他并不信任。" 我们只能白天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一户户去摸底 , 晚上根本不敢出门 "。
通过沟通 , 以及给予村民真诚的帮助 , 扶贫团队慢慢和村民们建立了信任 , 一步步拉近关系。在帮助村从源头上摆脱 " 涉毒 ", 并挖掘沉淀了 700 多年的孔美村文化 , 让村民找到 " 乡愁 "、找回文化自信后 , 工作队队员真正被村民们当成了自己人。
面对成绩和荣誉 , 工作队队员们纷纷表示 , 感谢自己的这段扶贫经历 ," 因为它让我有机会与优秀的团队一起 ,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脱贫攻坚事业奉献力量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