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这本是一句调侃,但却说出了当下许多人与手机的亲密程度。
读书五分钟,玩手机俩小时;工作一会儿就想刷手机,一刷手机大半天;睡前手机上看小说,把握不好时间直接失眠 …… 这些现象戳中不少网友的痛点,有人称之为 " 手机依赖 "。
此前,"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的原因找到了 " 登上热搜,很多人分享戒不掉手机的原因:要么想获取信息;要么情绪焦虑,希望在虚拟世界里短暂逃避现实;又或者,单纯只是想打发时间。
刷手机,真的会 " 上瘾 " 吗?
(资料图:公交车上无论多挤 " 低头族 " 们也不会忘了刷屏。王东明 摄)
" 黏在手机上的人 "
聊天、追剧、看短视频 ……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小小的手机可以满足多方位的文化娱乐乃至社交需求,也成了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 有一篇小说叫《装在套子里的人》,那我大概是‘黏在手机上的人’。" 对 80 后刘维而言,这句话很形象地形容了他刷手机的频繁程度,既是工作需要,也是生活需要。
平时手机不离身,每 5 分钟一定看一下,除非休息或者忙到极点的时候。玩手机时可能是看别人发来的消息,也可能是打游戏或者逛论坛,随随便便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感兴趣的话题会把这个时间拉得更长:原本睡前看看手机,是想把一天收到的信息做个总结,却无意中点开喜欢的文章,相关推荐没完没了,等意犹未尽放下手机,已是天色将明。
" 玩手机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哪怕是在工作时,也会间歇性看看自己发的帖子有没有回复,网友都说了啥。再看看朋友圈有什么好玩的。" 他把这视作放松心情的方式。
刘维感叹,作为载体,手机和通讯、娱乐、社交深度捆绑," 想不依赖都不行 "。
为何会 " 成瘾 "?
有时刷刷手机的确可能是漫无目的,但由此带来的放松感和愉悦感却容易令人 " 成瘾 "。
(资料图:此前,西安街头出现一条专为 " 低头族 " 设计的通道,宽约一米,并注明 " 低头族专用通道 " 字样。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不少人大概有类似感受:看书或者写材料时太枯燥,没几分钟眼光就会不自觉地飘向手机,同时自我安慰:看会手机,休息一下。然后开启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的模式。
" 快节奏的短视频等让我的注意力极度分散,只要没有必须参加的活动,就总是忍不住看一眼手机,陷入‘没啥好看的,不看又难受’的怪圈。" 有人如此描述道。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 9.89 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 9.86 亿人。
" 人总是需要与外界保持联系,怕漏掉工作信息和热门话题,成为社交活动中的局外人。刷手机缓解了这种焦虑,让我能假装和社会、周围的人保持同频共振。" 刘维说。
手机提供了铺天盖地的消息,也提供了随时随地交流的便利条件,大数据根据人们的喜好推荐各种文章。人们乐此不疲刷着信息,情绪得以放松,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困于 " 信息茧房 "。
如此一来,手机成为消磨碎片时间的工具,时间在不经意中大把大把流逝。
危害有哪些?
" 低头族 " 越来越常见,戒掉刷手机的习惯似乎变得很难。除了缓解焦虑以外,有网友总结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太紧张想放松一下,或者仅仅只是因为无聊,随时随地刷手机。
(资料图:铁路青岛站候车室内,玩手机的 " 低头族 " 随处可见。中新社发 徐崇德 摄)
一个问题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否算是 " 手机依赖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金金分析,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严格来说,成瘾行为的界定需要符合诊断学标准:渴求、生理和心理依赖、量和时长超量、戒断症状。
但目前人们常说的 " 手机依赖 ",一般是焦虑、无聊等情绪之下而出现的逃避行为,也是一种 " 信息成瘾 ",手机可以迅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人类追求即刻满足也是一种本能。
" 包括手机在内的社交媒体依赖,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得分清‘度’:如果不严重,它可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专家认为,包括手机、人工智能在内,过度使用现代电子科技开始对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产生一些伤害,比如影响睡眠、人际关系等等。
" 例如,若长时间困在信息茧房中,同时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减少,玩手机过多的人,认知能力容易下降。" 他说,一些年轻人存在 " 信息错失焦虑 ",也会不断同过手机搜寻最新信息,然而,过度的信息,却容易造成信息负荷超载,得不偿失。
真实的生活更精彩
" 手机依赖 " 的现象存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有人去虚拟世界寻找存在感与成就感," 看微博点个赞,像是批奏折‘已阅’ ";有人则去寻求情感寄托,通过手机满足社交需求。
(资料图:此前,上面写着 " 放下手机、多留点时间、给家人和春天 " 字样的 " 超大手机 " 出现在南京街头。中新社发 泱波 摄)
" 戒掉‘手机依赖’,传统的是物理方法,包括自律和他律。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规定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自己也可以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自觉遵守。" 彭凯平认为。
具体到心理学,则需要解决产生依赖情感的根本问题。手机丰富且不断更新的信息,能够持续为使用者提供超出预期的刺激与悬念,从而令人产生依赖。
如果刷手机是为了放松,那么可以采取运动、跑步等其他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的活动方式,用积极体验来代替 " 手机依赖 "。
" 加强与朋友、亲人现实中的社交联系,寻找共同兴趣、价值观以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挖掘满足社交需要的其他方法,而不是仅仅依靠手机联系。" 他说。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声色之娱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感官刺激,但也容易令人迷失自我。手机只是工具,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
当从手机营造的虚幻世界走出来,你会发现,真实的生活才更加精彩。
<span style="color: rgb ( 136, 136, 136 ) ; font-family: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1px;="" text-align:="" justify;"=""> ( 刘维为化名 )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中新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