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山,高倚天,冬来秋霞雪,雨后多烟云。山中奇植人争胜,茏葱之竹龙须草。" 清代诗人桥顺咏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是梧桐山美景的真实写照,也是沙头角林场护林员李伯荣如今每天欣赏到的风景。
每逢三月春分,毛棉杜鹃就会开满山头,与吊钟花、土沉香珍奇斗艳。李伯荣的使命是做这些植物的 " 护花者 ",在茫茫林海中钻林过箐,巡护这里的每一寸草木。
▲巡护这里的每一寸草木。
3 月 3 日清晨,天色朦胧,云雾缭绕,伴随着鸟语莺啼,58 岁的李伯荣身着一身护林制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瓶矿泉水、一个背包、一根木棍是他的巡山装备。
他一边检查植物叶片边缘是否卷缩出现褐斑,一边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山林里的各种植物。时不时还崭露 " 轻功 ",双脚一越顷刻爬上数米高的山坡。
沙头角林场为广东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深圳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园区现有野生植物达 240 科 1419 种,野生动物 24 目 64 科 196 种,拥有刺桫椤、穗花杉、白桂木、粘木、土沉香和蟒蛇、鸢、赤腹鹰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这片森林离不开护林员年复一年的守护。由于父辈都是老林业人,16 岁起,李伯荣就开始学习林业知识,至今守护这片森林已有近 40 年。1985 年夏天,他跟随父亲来到沙头角林场。当时这里一片荒凉,天色阴沉,上山的树枝荆棘从生,难以前行,他花了 3 个小时才爬上山顶。
" 看!以前荒无人烟的草丛变成了湿地。" 李伯荣指了指身旁正在修葺的湿地公园,满眼欣喜。这些年,他亲眼目睹林场的巨变,也见证了深圳生态环境日趋向好。
他回忆,2018 年,台风山竹来袭,不少树林倒伏 , 成片垃圾和竹竿堆砌。经过连续奋战,树木才渐渐修复。此后不久,薇甘菊入侵,山林成片聚拢蔓延,他与数名护林员反反复复拔了 3 年,才有如今的旖丽。" 李伯荣说,如今,每当雨后夕阳斜洒山林,斑石壁上便会呈现色彩斑斓的景象,美景尽收眼底。这一切,让他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巡护山林。
36 年来,他风雨无阻,每天巡山 10 多公里,一年磨破 3 至 4 双布鞋。
看看树木的长势,听听林间的鸟叫,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还有 2 年,我就要退休了,我的愿望是希望人们能进一步提升对林业的保护意识。" 李伯荣说,5 年前,沙头角林场开设森林课堂,将自然教育作为改革转型的战略工作。从植树造林到育树育人,希望能唤醒更多孩子对绿色生态的美妙体验,激发孩子敬畏自然之心。
驻足回眸,林间啼鸟谷谷,溪涧幽邃,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往山顶,仿佛一根根经络遍布林场。" 这都是我们管护员和千千万万老百姓共同踩出来的。" 李伯荣指着脚下的山路说,春天来了,毛棉杜鹃开了,滥砍滥伐树木的现象几乎没有了 。但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坚持每天巡护,因为只有走一趟,心里才踏实。
▲李伯荣。
人物简介
李伯荣,江门人,沙头角林场管护中心副主任。
精彩记忆
2015 年,他与 11 名工作人员修建梧桐山森林自然步道,在没有任何设备机器和图纸的情况下,团队就地取材用,用石头一块一块铺设山路。4 年后,超 10 公里的手工步道修建而成,他们用汗水为人们留下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的森林小径。
职业成就
他投身在林业生产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一线工作岗位 36 年。在他与多名护林人员的努力下,沙头角林场获评国家级森林养生和体验重点建设基地 100 强,全国精品自然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全国十佳林场等荣誉,沙头角林场改革亦成为广东省国有林场改革的缩影。
工作感悟
护林 36 年,是对那片山林的热爱。我将继续为梧桐山生态事业奋斗,把沙头角林场建设得更加美好。守住这片珍贵的自然宝库是我最大的使命。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石凌子 / 文 吴洁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