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3 月 11 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新闻办主办的 " 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 " 系列活动摄影专场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据了解,作为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的相关活动," 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 " 活动根据舞蹈、美术、文学等八个文艺主题,邀请各个领域的文艺家和学者专家来到展览现场举办八场专题活动,此前已分别举办了两场主题为舞蹈、音乐的故事会,活动将通过揭秘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追寻文艺百年的红色记忆。
重温革命影像 共同追溯红色记忆
南粤大地是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这片沃土总能率先吸取海外先进的技术,孕育出本土文化的风潮。早在 1844 年,广州南海人、我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先生发明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革命文化中,有开启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先驱摄影家沙飞、石少华、郑景康等广东红色摄影家,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留下珍贵的影像和历史瞬间。
" 红色 " 是广州文艺的底色。在活动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杜江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广东人在解放区和新中国时期的摄影情况。解放区摄影事业(简称 " 红色摄影事业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要由军队摄影工作者开创建立起来的。其中,沙飞是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领导者和摄影队伍真正的核心。他与石少华、郑景康等广东籍摄影家为记录这一时期珍贵的战争影像,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砥砺前行。
活动现场也邀请到了红色摄影家沙飞先生的长孙王平先生来到现场,他胸前挂着相机,在发言中感慨道:" 父辈没有教我摄影,但是我身体里流淌着摄影的血液。我爷爷沙飞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以相机为武器,记录下那段中华民族最悲壮的历史。回看他当时拍下的照片,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所表达出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 31 号召开。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召开大会的小楼因为战争被夷为平地。解放以后,没有人知道中共三大会址。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朱海仁的讲述中,20 世纪 70 年代,广州文博工作者凭借着一张张珍贵的影像抽丝剥茧,配合当时参会代表徐梅坤的回忆,最终在 2006 年找到了中共三大会址的旧地。正是由于摄影家们留下来的珍贵影像资料,才得以给广州的红色文化增添宝贵的实物资料。" 影像资料非常重要,感谢摄影家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给我们的红色文化增添了非常宝贵的展品、资料。" 朱海仁说道。
钟南山珍贵生活照首度公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邀请到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钟南山院士之子钟惟德。他向大家展示了一些钟院士未公开的照片,以亲人的视角为大家分享钟南山院士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这些照片中有不少是关于运动的,因为 " 运动是贯穿我父亲一生的爱好 ",包括钟院士打篮球、骑马以及和姚明的合影等。钟惟德介绍:" 我们家是一个运动的家庭,我父亲在大学就是 400 米栏的专业运动员,曾经打破世界记录。我的母亲是国家队的篮球队长。钟院士 70 岁还在打篮球。平时工作太忙没有周末,偶尔休息就是去运动。"
照片中还有作为医生和党员的钟南山。" 拯救生命是医生的职责,他也是这样对待病人的。尽管当时已经近 70 岁高龄,钟院士还是亲自近距离观察病人,给我们医生做出榜样。" 同时,钟南山院士也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屡次鼓舞很多青年医护人员在一线火线入党。
钟惟德教授从家庭摄影的角度,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从‘南山风格’到‘非典精神’,再到伟大的‘抗疫精神’,普通而伟大的共产党员钟南山院士。每一幅工作照片和生活照片,都让大众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院士的温度和高度。
用接地气的手法记录广州
" 老城市新活力 " 是时代课题,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州城市新的源泉动力。如何能够记录下城市的变化,用影像去讲好广州这座极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拍摄广州城市近 50 年的资深纪实摄影师黄亦民将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面貌的变化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他提到," 我从 1968 年开始就喜欢纪实摄影,拍了几十年广州的景象。在拍广州城的时候我不追求‘唯美’,我追求‘唯实’。我觉得用一种接地气的手法去记录广州是最好的,也把我自己对广州的情怀寄托在我的图片里。"
在新时期,广州的摄影家们通过拍摄身边的大小事,记录下广州大大小小的变化。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廖宁在讨论中表达他的期待:" 前辈摄影家在条件艰苦的红色年代,都能够拍摄到那么多经典的照片,现在的摄影师比过去拥有更好的器材,如今在记录城市变化,把握时代脉络上,广州摄影人也会做得越来越好。"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