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无锡 2021-03-12
“颜值经济”逐渐升温!法官提醒:“美丽陷阱”要当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朱鲸润 文 / 摄)90 后女孩李某经人介绍,花了 3 万多元到苏州一家美容门诊进行隆鼻,在全麻下进行肋骨取骨隆鼻整形手术。手术当晚,她感到呼吸困难,夜间持续血压低伴高烧。第二天清晨呼吸困难,被送医院抢救。经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之后李某才发现所谓的美容门诊无全麻资质,医生也是从外院请过来的。目前,李某面部多处凹陷淤痕无法去除,还遗留心包积液,肺部纤维化等永久性后遗症,双方为此闹上了法庭,日前该案在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 爱美之心 " 人皆有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美丽消费日渐活跃," 颜值经济 " 逐渐升温,产生了一些乱象,甚至是 " 美丽陷阱 "。近日,无锡市梁溪法院召开 " 聚焦‘颜值经济’,护航美丽消费 " 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近三年来该院审理的涉医疗美容、瘦身案件情况,并公布 5 件典型案例,旨在揭示问题、警示风险、指引规范,为美丽消费保驾护航,助力 " 颜值经济 " 的健康发展。

△发布会现场

现代快报记者获悉,2018 年至 2020 年,梁溪法院受理的涉医疗美容、瘦身民事纠纷案件共 14 件(审结 13 件,审理中 1 件),涉及的案由主要为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涉医疗美容、瘦身刑事案件共 19 件,涉及的罪名主要为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销售假药罪。

其中,民事案件以医疗美容纠纷为主,被告均为民营医院或个体工商户。反映了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需要在经营管理、规范运行、经济效益中找好平衡点。民事案件原告主张金额与获得裁判支持的金额差异较大。近三年来,梁溪法院已审结的 13 件医疗美容民事纠纷案件中,原告起诉主张的金额总计约 113 万元,经审理最终获得裁判支持或调解获得的金额总计约 18 万元。反映了原告期待的赔偿金额普遍过高,缺乏对裁判结果的合理预期。

近三年来,综合原告起诉主张的事实和理由、被告的抗辩意见来看,涉医美民事纠纷案件中双方的主要争议焦点为:医院或医生的资质、医方术前是否履行了充分的告知义务、病历资料的书写是否规范、诊疗过程中医方是否有失误。

刑事案件则以销售无批准证明的美容药品或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减肥药为主。此类刑事案件的被告人销售场所往往是在社区居民家中、酒店、美容工作室,或通过网络销售,呈分散化、隐蔽化的特点。

近三年来,梁溪法院受理的 14 件医疗美容民事纠纷案件中女性原告有 13 件,男性原告的仅 1 件。刑事案件的受害者中女性也占了绝对多数。

案件审理中法官发现,原告方举证存在困难。一方面,住院病历由医方保管,纠纷发生后,双方对住院病历的真伪往往有较大争议。另一方面,由于对医疗美容、瘦身行为风险认识的不足,在消费前往往缺乏相应的检查,在效果不好或出现损害后果后,无法证明系医疗行为导致还是自身身体原因导致。

其次,多次整形、修复行为加大案件审理难度。医疗美容、瘦身本身就是不断追求美的过程,在效果未达到预期,甚至发生损害结果后,往往会急于到其他医院继续诊疗、修复,导致诊疗行为复合,使得原告所主张的损害结果与产生争议的诊疗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认定,增加案件查明事实的难度。

此外,医疗美容、瘦身效果标准难以统一。美容、瘦身效果多是主观评价,易受到自身审美喜好、他人评价等影响。民事案件中,部分原告认为医疗美容或瘦身未达到自身预期的效果而提起起诉,但无客观损害证据,难以得到法院支持。

医疗美容、瘦身消费逐年升温,但很多消费者没有把医美、瘦身当成一个有风险的医疗行为来看待,片面注重广告宣传,未清楚了解医方的资质,不考虑诊疗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甚至不通过正规的途径购买药品。

法官在审理中还发现,大多数医疗机构在诊疗前会让消费者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但仍存在医方对风险告知不详尽,与消费者沟通不充分的情况。更有甚者,部分医方缺乏相应的资质、超范围经营、使用无批准证明的药品或 " 以次充好 "。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