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3-14
凉茶掺西药,经营者负刑责,再判罚销售价款10倍罚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办理了一批食品药品安全惩罚性赔偿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 月 14 日,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披露的一宗案件显示,两名不具有医师或药师从业资质、执照的凉茶店经营者,为增加凉茶销量,非法在凉茶中添加西药,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后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对两名经营者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最终,法院判决两名被告除了承担刑事责任外,还须支付已销售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另外,检察机关还督促行政机关开展行业整治,保护凉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有序发展。

" 特效凉茶 " 被添加了西药

据悉,李某清、卢某梅二人在广州市海珠区经营凉茶店铺,销售自制凉茶。为了增加凉茶销量,自 2018 年 11 月起,自行购买并在凉茶中擅自随意添加西药,对外以治疗感冒等疾病的所谓 " 特效凉茶 " 进行销售。直至案发,二人生产、销售添加西药的凉茶共计 22500 元。经鉴定,在李某清、卢某梅售卖的凉茶中含有醋酸地塞米松、对乙酰氨基酚、醋酸泼尼松、布洛芬、金刚烷胺等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化学成分。

海珠区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李某清、卢某梅非法生产、销售添加西药的凉茶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遂于 2019 年 8 月立案。经调查,李、卢二人均不具有医师或药师资质,亦无医药从业许可和从业经验,其在凉茶中添加西药系无医药之依据,亦无明确操作规范。由于非法添加药品的种类、质量、用量无法预期,一旦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会对用药者器官造成无法控制的危害性反应。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会导致出现死亡、显著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损伤等严重后果。

2019 年 8 月 12 日,海珠区检察院进行了公告,公告期届满后,无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就该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海珠区检察院于同年 10 月 17 日提起诉讼,诉请两被告承担惩罚性赔偿等民事责任。2020 年 1 月 23 日海珠区法院作出判决,判处两被告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支付已销售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 225000 元,并在全国范围发行的媒体上赔礼道歉。

海珠区检察院办案人员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座谈,推进凉茶行业集中整治。通讯员供图

此外,在判决生效后,海珠区检察院主动与市场监管部门联系,推动开展凉茶行业集中整治,加强警示教育,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检察机关 " 护航 " 凉茶的发展传承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针对该案指出,凉茶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行于我国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传统工艺,是人民群众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食用、总结出的一种日常生活饮料。部分凉茶不法经营者通过添加西药的方式,误导和夸大凉茶的 " 治病特效 ",以谋取非法利益。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安全隐患,更是扰乱了凉茶行业正常经营秩序。

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依法向违法者主张销售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并通过推动行政机关开展行业集中整治,规范行业秩序,震慑凉茶违法经营者,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 " 凉茶 " 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2017 至 2020 年,广东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惩罚性赔偿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157 件,起诉 141 件,在已审结的起诉案件中,有 95.54% 的案件获法院支持,判决支持赔偿金 4800 多万元。

" 在刑事案件附带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司法为民的大胆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针对如何促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问题建议,检察公益诉讼可以单独立法,鼓励在立法过程中明确检察机关的权力和义务、积极审慎地扩大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范围、完善公益诉讼管辖原则以及明确公益诉讼赔偿金的管理与使用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嘉丰 通讯员 赵一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