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前,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烈村就因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而闻名于世。弄烈村既是韦拔群发动革命活动的圣地,也是韦拔群烈士的牺牲地。
在革命战争时代,弄烈村山高弄深的独特地形,成为阻止敌人进攻,积蓄革命力量的天然屏障。而在脱贫攻坚战中,一座座高山,一条条羊肠山路,则成为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2015 年精准识别,弄烈村 53 个自然屯,408 户 1788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98 户 1315 人,贫困发生率高达 73%。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冉启民介绍,2016 年,全村 53 个自然屯散落在各个山弄,群众出行赶集要肩扛背驮,攀爬三四个小时才走到街上。修路,成为必须要啃下的 " 第一块硬骨头 "。他说,好龙屯通屯道路虽然只有 8 公里,但要经过一个天坑悬崖,当时不仅耗尽上级拨付资金,而且施工环境极为惊险," 党员骨干带头上阵,带领群众爬悬崖、撬危石,住工棚,捐资献工,经过几个月奋战,于 2017 年 5 月,终于把路修通。
2016 年深圳市大鹏新区与巴马县结对以后,积极动员各方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组织深圳市裕和股份合作公司与弄烈村开展结对帮扶,从抓村两委建设入手,激活贫困村 " 造血 " 功能,为贫困村脱贫摘帽,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 年,投入 83 万元帮扶资金开展西山乡弄烈村整村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文化室,道路改扩建、硬化及公厕,沉水池,铺设管道,饲养香猪、牛、羊、鸡等家禽家畜等。文化活动室、公厕的建成,丰富了全村 18 个村民小组 53 个自然屯 408 户 1768 人的业余文化生活;道路改扩建和人饮工程的建成,解决了该村 26 户 100 余人及村民委行路和饮水难问题。示范村的建成为弄烈村朝 "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劈山开路的同时,该村在改变水、电、路、住房等方面,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截至 2019 年底,弄烈村所有自然屯通硬化水泥路,共计 57 公里;新建家庭水柜 166 个,维修加固旧水柜 36 个;架设饮水水管 8 公里,实现水管入户全覆盖;投资 1000 万元完成全村农网扩容增容改造全覆盖;全村 59 户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且全部入住,并完成 51 户危房改造和房屋改扩建。
" 基础设施改善了,更重要是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村民有稳定收入。"2016 年以来,深圳市、大鹏新区组织引导弄烈村村民委员会通过 " 公司 + 合作社 + 贫困户 " 经营模式,带领群众大力发展 " 一头猪 "" 一根竹 "" 一粒豆 "" 一枝花 " 产业,实现增收目标。投入帮扶资金 10 万元发展弄烈村集体经济,所得利润用于村贫困人口分红;投入 100 万元建设西山乡弄烈村等 14 个贫困村香猪养殖小区,以 " 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贫困户 " 的经营模式运行,村集体获得收益,贫困户通过到基地务工或以养殖小区带动发展自主养殖获得增收;投入 298.563 万元发展特色桑蚕产业,300 万元实施贫困户养殖小区和改畜改圈,助力群众发展产业促增收。截至目前,该村共建设两个标准香猪养殖示范区,年出栏 1000 头香猪,50 户养殖户,户均增收 5000 元;完成种植毛竹 300 亩、猫豆 320 亩、龙骨花 500 亩;48 户农户参与小谷鸡养殖,户均增收 1500 元。
2020 年,大鹏新区还提供 400 万元资金用于劳务协作,共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 13 期,不断提高群众就业技能。开发公益性岗位 800 余个,直接帮助弄烈村近 30 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同时,该村积极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该村两个香猪养殖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30 万元;山羊养殖场每年分红给村集体 20 万元;利用财政扶持资金 80 万元入股巴马永固混凝土公司,连续 3 年每年获得 11.2 万元收益;引进华纳集团参与方解石开采项目,合作社以全村公共资源入股,村民合作社已经收入超过 20 万元。弄烈村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目前收益接近 100 万元。
借着粤桂协作的东风,巴马县弄烈村围绕 " 党建引领促发展,项目支撑促脱贫 " 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进模范作用,促进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弄烈村贫困发生率由 2016 年的 73%,下降到 2019 年的 0.97%。该村于 2019 年实现整村脱贫,2020 年实现全部脱贫。由于成绩突出,2021 年,弄烈村村民委员会获得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荣誉称号,也成为深圳市大鹏新区对口帮扶巴马县的一个亮丽缩影。
深圳晚报记者 邱志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