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3-19
深晚报道 | 当过陕甘宁边区小学“校长爸爸”的深圳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梁金生烈士纪念馆。 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李娴 摄

▲扫码进入 深圳 Plus 视频《寻访深圳红色印记:先公后私界限明 在罗湖草埔重走烈士梁金生的革命之路》

" 英雄未必无情者,先公后私界限明!" 在梁金生决定从延安赴越南开展革命工作之际,他在给妻子书信中如此写道。作为深圳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梁金生精通四国语言,在医学、教育理论等方面也均有不俗造诣。在他短暂的 40 年生命中,不停地往返中越两国,为革命事业奔走,他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让后人为之敬仰。

卖祖田办中学

用教育播下革命火种

在罗湖区草埔新屋吓村梁金生烈士纪念馆里,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张张珍贵的剪报,一行行生动的文字,将人们带进了上个世纪那段红色的革命岁月中。推开纪念馆大门,一幅梁金生头戴八路军帽神采奕奕的照片更是成为了纪念馆里的聚焦处。

▲延安抗大时期的梁金生

纪念馆的负责人兼讲解员告诉深晚记者,梁金生祖籍宝安县布吉草埔新屋吓村(今罗湖区东晓街道草埔新屋吓村),1906 年出生在越南东川,5 岁时丧父,后随母亲回到草埔村生活。他自幼读书、习武,通晓中、越、法、英四国语言,在 13 岁时考入南京暨南学校师范科,并自学中医。1924 年,梁金生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在组织农民运动中表现出色,1927 年 3 月直接转入中国共产党,党龄从 1924 年起算,是深圳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从馆内留存的照片与记载中不难发现,梁金生始终认为,办教育、解放思想是救国的必经之路。

1937 年,梁金生变卖祖田,自筹资金,在草埔小学的基础上创建民族中学,出任校长。在中共深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的《纪念梁金生》一书中,从其战友张伟烈对梁金生的回忆得知,民族中学着重抗战教育,以培养抗战干部、推动抗战为目标。梁金生以此为据点开展地下党活动,组建抗日自卫队,使团结抗战的呼声,不断地从草埔传播出去。

在梁金生的一生中,不仅创办过民族中学,还先后在宝安县创立第一初级中学(今南头中学)、出任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小学校长,提出了 " 教育要实施大众教育、爱国教育、生产教育 "" 教育是一种民族行为 " 等适应当时环境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培养出许多进步爱国青年。

" 先公后私界限明 "

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1938 年,梁金生根据党中央要求前往延安。

北上赴延安前,他为民族中学的学生留言题字," 我可爱的学生,对于他们,我抱着无穷的希望,因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全在他们的肩膀上!" 梁金生还让他们留下地址,以图日后发展党的力量,而他们中,许多人日后都成了东江纵队成员。

▲梁金生的学生们

由于四处奔走不便,梁金生仅带走年仅 8 岁的女儿,将年幼的长子梁汉明留在草埔村。但他始终心系长子,将其照片贴身保管,并在照片背面写下 " 孩子,你将是父亲的继承者 "。时至今日,人们在纪念馆中看到这张照片,才明晓他对儿辈寄予何等的厚望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决心。

▲梁金生一直随身携带的长子照片

1945 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应越南劳动党的要求,派梁金生等几位同志支援越南革命斗争。在临行前,梁金生留给妻子姚淑平一封书信,其中一句 " 英雄未必无情者,先公后私界限明!" 已然道出了他的人生选择。

▲梁金生写给妻子的书信

1946 年初,梁金生被国民党特务毒害而壮烈牺牲,年仅 40 岁。在他牺牲后两年,姚淑平才得知这一噩耗,尽管悲痛,但她始终谨记着梁金生 " 先公后私 " 的遗言,她在劝慰女儿梁汉莲的书信中如此写道:"…… 将悲痛变为力量,把革命进行到底,继承烈士们未完成的遗志(爸爸是其中之一),彻底消灭我们的敌人,为死难者复仇。亲爱的汉莲!我们就应该这样做啊!"

▲唯一一张梁金生烈士的全家福

时隔多年,当梁汉莲回忆起父亲时,她依旧充满敬佩和自豪," 为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火种传下去,让女儿也投入共产党的队伍中。"

梁汉莲在《纪念梁金生》中写道," 这也是我永生难忘和感激爸爸的事。"

梁金生穷其一生为民族解放事业奔波,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爱国情怀和高昂的革命奋斗精神,为党的事业播下火种。

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李娴

相关标签

小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