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梅林的赵先生有点纳闷,自己隔老远对女朋友喊一句 " 想买车了 ",当晚就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路虎汽车广告。" 用这 App 三年了,在我印象中好像以前没被推荐过汽车产品,感觉自己被‘窃听’了。" 他疑惑地告诉深晚记者。
▲漫画:黄禧
近日,央视 315 晚会曝光多个手机 App 存在用户隐私保护不当的问题,再次引起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而对于一直传闻的 " 窃听 " 问题,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现象的真实性,但消费者普遍的 " 中招 " 又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存在隐情。
为此,深晚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他们告诉深晚记者,App" 窃听 " 在技术上实现并不难,但是背后面临的法律风险和商业成本不支持公司去做这种冒险行为。而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背后,更多的可能是一种 " 幸存者偏差 " 心理。
手机并未禁止识别声音权限 但语音转文字识别率不高
" 手机主要通过一种叫做加速度传感器的设备来识别用户的声音,而无论是安卓手机还是苹果手机,都没有禁止应用使用该传感器的权限开关。这也就意味着,只要 App 开发者愿意,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偷听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一家深圳科技企业的 AI 训练师告诉记者,但他同时表示,App 要 " 窃听 " 造成两个问题:直接收集原始录音进行分析会产生明显的流量消耗;对语音进行处理提取关键字,也会让手机明显卡顿,而且耗电大增,这些问题很难不引起用户的注意。
" 我们对着手机讲话来进行语音转换尚且准确率都一般,更何况环境复杂且不可控的后台录音。用户一天要讲无数句话,能与广告产生关联的并不多,更糟的是识别和转换的效果又差。广告投放是有成本的,放着更好的点击、搜索、消费数据不用,跑去用这些成本高、质量差的数据,不合道理。" 他补充道。
收集信息或源于其他渠道 秘密监听查实将被关停查封
腾讯产业安全运营部总经理吕一平告诉深晚记者,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表明常用 App 存在 " 窃听 " 问题,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偷听应该是一种 " 幸存者偏差心理 ":人们每天会讲无数句话、接触许多网络广告,碰巧对口的概率不低;而且在人们提出具有 " 商业价值 " 的词汇时,有可能已经在网上做过了解,点击、搜索都会生成用户画像,这也触发了系统推荐相关广告。
更为关键的是," 窃听 " 背后面临着极高的法律风险。360 集团首席安全官杜跃进对深晚记者表示,法律对于数据隐私有一些认定,比如通讯录数据、短信的数据、点对点通信数据,是绝对不能被采集的。秘密监听属于典型的网络犯罪,任何商家从事这样的活动,一经查实,将面临关停或查封。
商业上无利可图,法律上风险极高。对于商家来说," 窃听 " 或许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而面临的法律风险更是难以预测。
深圳晚报记者 王新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