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实习生 徐慧珊 记者 舒越 文 / 摄)陈洪渊院士、郑有炓院士、邢定钰院士、沈树忠院士 ......3 月 22 日下午,南京大学 " 科学之光 " 系列通识课程第二季正式开课!延续去年 " 院士天团 " 豪华阵容,南大越来越多的大一新生开启 " 抢课模式 ",零距离感受学术大咖的风采。
△ 陈洪渊院士
穿西装、打领带,"80 后 " 院士对三尺讲台的敬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洪渊已年过八旬,是一位幽默风趣 "80 后 " 院士。为了上好这次 " 科学之光 " 通识课,他特意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到教室做准备。陈洪渊告诉记者," 上大班课既要树立严肃认真的听讲纪律,又要形成有利于同学活跃思维的气氛。"
陈洪渊院士从 " 学科的高度分化和理论的高度统一 " 这两大科学发展趋势出发,介绍了交叉学科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形成了 " 生命分析化学 " 这一新学科。为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并阐明各种分析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
面对生命分析化学的新时代,陈洪渊院士提出探索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要从 " 穷究物性 " 出发,勇于创新,秉承 " 家国情怀 " 的奉献精神,勇于创业。在阐述如何创新时,他又引经据典,提高分贝,激起同学们的热情。最后寄语青年学子,要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心系祖国,志在奉献。
△ 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张辰宇教授
长江学者 、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带来主题讲座《非编码 RNA:物种进化与适应的生物媒介》。生命科学其实是研究生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哲学问题,它把这种哲学问题变成科学、可操作的问题。现代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对特定时空的适应,进化是生命适应的手段和方法,当代生命科学都是围绕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产生的。
" 这正好我们做的和物种进化与适应也相关。我们做的是最核心的最基本的生物问题,正好用这种新的发现,结合生命科学最基本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从中得到是一种科学的思维、科学的逻辑,在这个基础上培养自己科学的素养。" 张辰宇告诉记者。
开设 8 门课程,几乎涵盖南大优势基础学科
△ 南大副校长王志林
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志林教授在开课仪式上对学生们说," 开设‘科学之光’,就是想让新生进入到南京大学以后,能够遇到南大的这些大师,结合大师具体的科研工作,引领学生、点亮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之美。"
据悉,南京大学 " 科学之光 " 系列通识课程,每门课程确定一个面向未来、学科交叉的主题,如光电信息、天文宇宙、地球资源、智能与大数据、新能源、化生医药等前沿领域,由 1 位院士或教育部 " 长江学者 " 特聘教授等理工科资深教授领衔,N 位高水平教师加入组成教学团队,基于老师们近期主持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做出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工作或者近期发表在顶级期刊的科研成果,开设 " 讲座 +Lab 参访 " 形式的系列课程。
南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告诉记者,2021 年春季开设了 8 门 " 科学之光 " 课程,涵盖几乎所有基础学科,特别是南京大学优势基础学科。学生们报名也非常踊跃。
部分课程讲座面向南京大学重点生源基地重点高中开放直播,欢迎广大青年学子观看直播,参与课程学习,感受科学之美,感受南京大学的大师魅力,这是南京大学推进 " 零年级计划 " 举措之一,探索中学和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育人路径,推动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学延伸、共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