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1 日下午,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仙湖植物园承办的 "2021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 · 自然教育论坛 " 在仙湖植物园举办。论坛宣布了深圳市 2020 年度十佳社区共建花园评选活动结果,万科中心屋顶花园获得 " 深圳市 2020 年度十佳社区共建花园 " 奖项,万科公益基金会获得了 " 深圳市 2020 年度社区共建花园贡献奖 ",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两项大奖的社区共建组织。
社区共建花园是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一种形式,强调公众参与,倡导亲自然的城市健康生活,现在正值深圳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社区共建花园已确定为花城建设 " 八年成规模 "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共享 " 花样生活 " 提供重要载体,是引导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创新模式。
作为 "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之自然教育论坛 " 分享嘉宾之一,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分享了基金会的旗舰项目 - 社区废弃管理与社区花园建设工作上的思考与实践。
不只是建造一处花园,屋顶花园也是一种可持续理论
社区花园建设与社区废弃物管理在理念上是相连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 " 与 " 自然生态"的理念,同时两者在行动层面又可以紧密地结合。在论坛上,陈一梅和与会嘉宾分享屋顶花园的理念。
" 屋顶花园项目的发展,是从解决问题开始出发,逐渐发现解决方案其实是一条很长的链条,它不光可以看到花园本身,更是一种方法,也可以成为可持续的理论。"
首先,社区花园帮助垃圾分类的社区实践者进入社区、与社区建立关系,在过程中推动多方合作,促进社区居民社区参与,不断拓展垃圾分类工作空间。同时,社区花园成为有机垃圾在地处理与资源化提供可视化的展示平台,有机垃圾在地处理与资源化也为降低社区花园运营成本提供可能的解决路径。
除此之外,社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社区花园建设与运营提供多元的建设思路与共创空间,而作为社区自然教育的空间,具有 " 零废弃 " 理念的社区花园成为垃圾分类教育宣传阵地。
" 在建造屋顶花园的时候,人的意识是在不断变动的,在逐渐感知自然、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渐渐愿意为了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付出努力。当你吃到更好的食物,看到花园里种出更好看的花,你会反思,如果我们少生产一些垃圾,会是多美好的事情。"
在废墟中重建的花园
万科屋顶花园项目始于 2019 年底。2010 年万科中心建成之时,是深圳市第一批节能建筑及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在诸多绿色可持续建筑特色中,屋顶生态植物园是其中一抹亮色。
然而,受到 2018 年山竹台风的影响,屋顶花园遭到大面积损毁。2019 年底开始,万科公益基金会希望重新激活屋顶花园的绿色活力,发起了重建倡议。在盐田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同在园区内的万科梅沙教育和万科物业等机构积极响应加入,经由各机构同事们携手共建。
2020 年 11 月,屋顶花园重焕生机,同时也成为深圳市首批城市 " 社区共建花园 " 中的一员。
屋顶花园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践行 " 废弃物循环利用 " 的绿色理念,80% 以上的材料都取自园区内原有废弃物,万科中心内各机构二十多位员工及志愿者巧手善做,大部分废弃物被物尽其用。
从屋顶花园设计、种植到维护,万科中心内各机构成员以 " 园丁 " 般的辛勤和细致,利用自身业余时间始终深度参与其中;园丁们还共商共议出《屋顶花园公约》与《园丁守则》,体现出社区花园所秉持的共建共享精神。
建设中尤为关注恢复生物多样性和各类物种保护,园区内不允许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花园中配备了香草园、昆虫屋、蚯蚓塔、蜂箱和鸟窝等小而美的设施,为花园内甚至大梅沙区域中的动植物提供一个栖息之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屋顶植物种类已近百种,动物种类十余种。
屋顶花园已逐渐成为园区成员们的公共活动和交流场所。大家希望以屋顶花园为载体,在大梅沙这个美丽的海滨之地,见证垃圾分类及在地资源化的重要价值,重新建立人与大自然的亲密连接,共同营造出远山与大海之间一处"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小型生态系统。
从垃圾出发,回归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初心
万科公益基金会基于已探索数年的厨余垃圾和绿化垃圾就地资源化循环模式,通过黑水虻和堆肥等生态化处理技术,让转化后的优质有机质还回土壤,助力屋顶花园土壤恢复健康。
除此之外,万科公益金会也推动了社区花园与垃圾分类结合的试点工作。
2019 年,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良渚自然学堂将杭州良渚文化村中的公园中一块荒地改造成村民喜爱的生态农园,仅仅半年时间就吸引了萤火虫、蜜蜂和青蛙等在这里安家。
2020 年,基金会与良渚自然学堂发起了 " 良土有趣 " 项目,旨在在农园的基础上将有机垃圾处理、生态种植和自然教育做深度结合,让参与者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学习和体验自然科学和大自然循环的魅力。在 2021 年,线上课程和配套线下支持也将会对外发布,这将为更多的个人、社区和社会组织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陈一梅在分享中表示,将有机垃圾处理与自然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 我一直在说我们是从垃圾出发,做了很多尝试,最后发现垃圾分类,减少垃圾的产生,都是因为大家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回到初心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自然教育的过程。万科公益基金会也希望通过社区共建花园的角度,来延伸到自然教育的过程。"
重点场景聚焦,多元主体合作,打造公益强生态
在社区、办公楼和学校之外,2020 年万科公益基金会也增加了一些特殊的场景,与故宫博物院展开合作,开启 " 故宫零废弃 " 的项目。这个项目希望可以带来一些个人行为上的改变,号召观众积极应对垃圾回收。
除了自身的实践探索外,万科公益基金会在社区废弃管理方面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学者等开展多方合作,自 2018 年至 2020 年与 81 个合作伙伴开展了 121 个项目合作,项目覆盖全国 32 个省市自治区,直接受益人数 32 万。
深圳晚报记者 罗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