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山区南头街道大新社区升平里 15 号的一座郑氏宗祠前,树立着一块黑色石碑,碑文注明这是 " 第一届宝安县委、宝安农民自卫军模范训练班旧址 "。时光穿过车水马龙的城市建筑,倒回到 95 年前,祠堂内仿佛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带领农民开会、手持木枪列队训练,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的斗争,那红色激流涌动,便是深圳人民奋起抗日和争取解放的最初火种。
▲郑氏宗祠
1924 年,中国共产党联手国民党以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为主,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当年,为培养农运干部,在中国共产党倡议下,广东革命政权在广州开始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宝安县地理毗邻香港,连接香港与广州,得到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机关的重视,更是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成立后所确定的重点开展农民运动的七个县之一。半年后,中共广东区委派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共产党员黄学增、龙乃武到宝安县创建共产组织,开展农民运动。
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还是传统社会中重要的公共建筑,为各种公共活动提供了宽敞的场地。南头郑氏是深圳最早的望族之一,祠堂遍布南山。其中南头关口的郑氏宗祠最大,正式名称为 " 郑氏五大房宗祠 ",为当时宝安、香港、东莞、中山等地郑氏家族的总宗祠,因大门前有一对 3 米多高的石狮子,民间俗称 " 石狮子祠堂 "。宗祠规模宏大,为五开间五进四廊四天井格局,面宽约 18 米,进深约 80 米,门前还有 20 多米宽的广场,因而也成为农民运动的活动场所。
1925 年 4 月 26 日,经省农民协会批准,宝安县农民协会在县城的南头关口郑氏宗祠成立。县农民协会成立后,在县、区、乡各级农民协会,全县参加农会人数一万三千多人,居全省第三位。同时,县农民协会建立三十至五十人的农民自卫军,以此打击反动民团,保卫农会,组织农民向地主阶级、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作斗争。为了提高农民自卫军的思想觉悟和战斗力,宝安县农民协会开办农民自卫军模范训练班,军营也设在关口郑氏宗祠,由省农会派三名黄埔军校学生帮助训练,设有政治课和军事课。训练班共开办了两期,三个月为一期,每期五十人。
当年的 6 月 19 日,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为声援五卅运动而举行的震惊世界的省港大罢工爆发,宝安县商会、学会、农会、工会发起成立 " 对外协会深圳分会 ",动员宝安人民支援省港大罢工。
1925 年 7 月,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根据中共广东区委指示,中共宝安县支部成立,黄学增任支部书记。中共宝安县支部以宝安县农民协会名义,反抗土豪地主、国民党驻军、官僚、土匪对农会的破坏。1925 年底,宝安县 6 个区建立起党小组,中共力量在宝安县呈繁荣发展态势。
1926 年 3 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撤销中共宝安县支部,成立中共宝安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宝安县委),龙乃武为书记。中共宝安县委与宝安县农民协会一起,依旧在南头关口郑氏宗祠办公。中共宝安县委根据中共广东区委指示,开展反苛捐杂税斗争,并取得胜利。
1927 年 4 月 15 日,广州的国民党当局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派 " 清党 " 特派员到宝安 " 清党 ",围剿农民自卫军,宝安县的中共党员遭到逮捕和驱逐,中共宝安县委被迫撤离南头关口郑氏宗祠,转入地下,县委农民协会自行解散。但中共宝安县委依然秘密整顿工农军,指挥武装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湖北召开紧急会议(亦称 " 八七会议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共广东省委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在东莞召开东莞、宝安两县领导会议,要求两县共同组织工农革命军。时任宝安县委书记郑奭南根据会议精神,研究决定改编农民自卫军,作为工农革命军的基本队伍。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 1927 年 12 月至 1928 年 5 月半年之间,宝安县的工农革命军作为主要力量先后发动了三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动摇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教育和锻炼广大工农群众,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播下革命的种子。
经历革命烽火后,1958 年,南头关口郑氏宗祠因其他建筑建设需要被拆。南头关口郑氏宗祠旧址南侧约 100 米外为涌下郑氏宗祠,除规模较小外,形式与关口郑氏宗祠相仿。为弥补遗憾,2003 年 2 月,南山区政府以此作为宝安县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模范队、中共宝安县委旧址,立碑予以保护,纪念那份难以磨灭的红色往事,让其成为追寻红色革命足迹,缅怀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阵地平台,也成为世人了解中共党史和地方党史的发展历程的革命旧址。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