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1-03-25
如意小吃部(全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朗读者

1. 东站街道绿安社区书记 杨明

2. 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工作者 李新

3. 东站街道十委社区草根宣讲员 赵红雁

4. 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副书记 王新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化开了人们心中的寒冰,吹走了积压在心头多年的阴霾。

北国春城,春寒料峭,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人们心情格外的喜悦,心劲也格外的足,人们对如何做好经济工作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在二道河子区东站十委的一个低矮破旧的小平房里,谭竹青也在苦苦思索,中央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向经济工作转移的决定,这是全党的大事,可作为居委会能干点啥呢 ? 一个念头在她的脑海里萌生出来 —— 开个小吃部,挣点钱,给老百姓办点实事,行不行 ?

是等待观望,还是大胆走出这一步,谭竹青犹豫着。

她看了看窗外,看着眼前这一片破旧的趴趴房,坑坑洼洼的胡同,耳边响起居民抱怨声:“电影里是 ‘ 一江春水向东流 ’,咱十委这里是泥浆污水无处流!”,眼前又浮现出那些没有工作,成天游手好闲、胡扯六拉的小青年,缺少家长看管满街跑的孩子和委上孤独忧愁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们 ……

她想,这回有党中央撑腰,给党和政府分忧,给老百姓办点实事,总不会再有错吧 ?

谭竹青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把居委会的班子成员召集到家中,对大家说:“党中央号召大家发展经济,我们委现在又很困难,我寻思咱们办个早餐点,解决一下咱们居民起大早排队买早餐的困难,又能解决待业青年没活干的问题,还能为委里积攒点钱,将来好干点啥,你们看行不行 ? ”

她的话音还没落地,屋里就炸开了锅。

“谭主任您看,咱一没房子,办公还在您家这铺热炕上;二没钱,买办公用品还得您自己掏腰包;三没手艺,怎么办早餐点儿 ? ”

谭竹青想的却是这样一个理儿,在十委这一亩三分地上,自己是最大的官了,如果自己怕困难,不去做点事,坐等上级安排,群众的困难啥时候能解决 ?

谭竹青耐心地说服了大家,思想统一了,大伙的顾虑也就打消了,都憋足了劲儿,决心和谭姨一起大干一番。就这样,谭竹青和她的伙伴们开始了“破冰”之旅。

没有资金,她和老伴商量,带头把自己家里仅有的 450 元钱拿了出来。那时人均工资只有 30 多元 ,450 元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可是谭竹青的全部积蓄呀。其他人看了都很受感动,东家把准备给儿子办喜事的钱拿了出来,西家把买电视机的钱拿了出来,有的待业青年也省出了爸妈给的买衣服钱,往谭竹青手里塞,就像给自己家办事一样。

没有铺面,咱们就自己盖。为了节省买建材的钱,谭竹青带领居委会干部和委上的待业青年,推着手推车到伊通河挖沙子,光着脚丫脱土坯,走街串巷捡碎砖头,看见工地上拆房就上前搭话,请人家“支持”一些旧门窗木料。几位委主任,大都已经年过半百,天冷路滑,摔个筋斗,半天才能爬起来,但看到谭竹青干的那么有劲头,大家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料备齐了,谭竹青的丈夫、时任跃进水泥厂行政科长的宋国华又当瓦匠、木匠,又当电工,还客串“建设总指挥”,居委会的干部、待业青年当大工小工,周围居民也纷纷献工,几天功夫,一间 10 多平米的铺面盖起来了!为了节省每一分钱,谭竹青把自己家的锅、碗、瓢、盆、饭桌、菜墩全都搬到了饭店。家里搬得不剩什么了,吃饭的时候谭竹青一家人只好坐在炕沿上将就。

叫个餐馆就得有个名字,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了一番,最后把目光集中到谭姨脸上。谭竹青望着大家信任的目光,说:“将来咱这小吃部办火了,大伙就都能过上乘心如意的日子,我看,就叫 ‘ 如意小吃部 ’ 吧。”

小吃部正式开张那天,天还没亮,谭竹青就已经带着大伙忙活起来了,先派人去市里批酥饼,在家的人和面、磨豆子,从黑擦擦的天忙活到放了亮,热腾腾的豆浆,刚炸出来的大果子,香脆可口的酥饼摆在了街路口。

这一天,早早得知如意小吃部要开张的居民们都来捧场了,他们来到“如意小吃部”,美美地吃着早餐。老大妈拉着谭竹青的手说:“你们的小吃部办得好啊,我再也不用起大早给孙子做饭了”,一对年轻的夫妇也高兴地说:“这回我们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班了。”

此时此刻,谭竹青和她的伙伴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她们知道,东站十委的居民也知道,他们的日子兴许就从这里好起来了呢 !

编辑:丹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