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模拟政协比赛时同学们的合照。 学校供图)
(同学们采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主任护师胡晓美。 学校供图)
3 月 5 日,北京一零一中学收到了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组委会发来的通知,该校模拟政协的优秀提案《关于将照护老人技能培训纳入高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议》于 3 月 4 日提交至全国两会。
提案的撰写者是 6 名来自该校高二国际部的学生,平均年龄不到 17 岁,关注的是中国 2.54 亿 60 周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问题。
他们之间,有着相隔半个世纪的年龄差,为什么这群 00 后会关注到养老话题?原本 6000 字的提案被一次次推翻、重写,最终形成一份 1219 字的提案,这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故事?当一群真正的小孩关注 " 老小孩 " 问题后,又会给同学们自身带来怎样的改变?
真小孩开始关注 " 老小孩 " 的问题
小组成员郭嘉琪记得初中时外公生了一场大病,那时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外婆早早就过世了,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每天不得不在医院、学校、单位几个地方来回跑。看着妈妈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郭嘉琪不知道如何能为妈妈分忧,也不知道照顾生病的老人时要注意些什么," 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
外公最终没能熬过病痛的折磨,离开了。那段经历让郭嘉琪意识到:" 养老知识其实很重要,我一定要调研清楚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一起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何奕萱心里也挂念着远在四川的爷爷奶奶、重庆的外公外婆。父母平时工作忙,生活在北京的他们很少回老家看望长辈。在她的记忆里,80 多岁的外公外婆住在山上,需要自己下田干活,视力听力都逐年下降。" 万一有一天他们走不动路了,干不了活了,需要被人照顾,那要怎么办?"
在确定提案时,同班同学郝帅也为养老提案投上了一张赞同票。他的姑姑突发疾病,因为周边邻居不知道如何抢救,以至于错过了最佳急救时间,离开人世。"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需改善的状况。"
……
长辈的安危让孩子们对养老问题有了感性认识。在发放了 976 份有效问卷后,他们得到的数据是:身边 92% 以上的同龄人认为自己缺乏照护老人所需的常识和技能,同时 83% 的同龄人没有想过未来父母养老的问题。
当这群真正的小孩关注 " 老小孩 " 问题,当这个关注从情感体验变为理性的课题时,这群 00 后孩子也在改变。
辅导老师、高二政治老师殷卫霞发现,首先孩子们的视角变了,从关注自己身边的老人到关注社会中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另外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在变:" 过去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抱怨,为了批判而批判,现在开始思考要如何解决,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前是摧毁式的批判,现在是建设性的批判。"
同学们的做法与专家同步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仍显不足。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大人代表李楠楠就曾建议,养老服务教育,得从娃娃抓起。
在一次次受挫中走进社会 " 大课堂 "
这群 00 后是在一次一次的受挫中,走进社会 " 大课堂 " 的。
去年 4 月,他们开始如火如荼地准备北京市 " 模拟政协 " 比赛。起初,他们以为走出校园对陌生人进行采访并不难。结果,不少人以 " 正在吃饭 "" 有工作要忙 " 等理由当场拒绝," 当时心里挺无助的。" 郭嘉琪说,后来,当一个商品推销员接受了他们的采访,还推荐了其他的采访对象时,她别提多激动了!
除了与陌生人访谈,6 个孩子还去了养老院、技能培训中心,到了民政局,面对面向工作人员了解:" 为什么没人愿意做养老服务?养老护工有多匮乏?我们能做什么?"
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慢慢成长。
在他们的眼中,最难的环节是比赛时的界别讨论。
" 模拟政协 " 活动需要参赛队从上百件其他高中生的提案中查找漏洞,提出问题,同时,也要接受其他队的质疑,给予回应。
" 我们要通过快速阅读,弄清楚别人调研的内容,再找出提案中细微的问题或漏洞,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看问题的批判能力。" 郭嘉琪还记得,最累的时候小组 6 个成员在一个晚上 " 刷了上百道题目 "。
对孩子们来说,这是极大的挑战。何奕萱记得,在一个比赛环节中,她需要代表整个小组去解释提案内容,针对他方的质疑,当场解答。" 别的小组成员在负责比赛的其他内容,我那个时候心里很害怕。" 何奕萱说,她硬着头皮逼自己 " 挑大梁 ",应对之间,她慢慢找到了反击的节奏,甚至对于有攻击性的提问也不怯场了。
回过头来再看,这群 00 后孩子一致认为,比赛中互相 " 找茬 " 的环节太难了,但也在接受质疑中,锻炼了自己的反思与应变能力。
" 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里增设课程、到机构开展简单的活动,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有限的。" 殷卫霞老师觉得," 模拟政协 " 活动,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社会,再带着建议方案去服务社会,在挫折中成长,完成了 " 小课堂 " 与 " 大课堂 " 的真正对接。
最终,在这份被带上全国两会的提案中,同学们建议:要在高中设立照护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照护教材;依托本地养老院,建立以照护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为高中学校提供照护老年人技能培训课程,将其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安排课时等。
从 " 单兵作战 " 到爱上 " 团队作战 "
对于成员郝帅来说,这次 " 模拟政协 " 比赛是他学习生涯中少有的团队活动。
以前他总爱一个人待在实验室里做科研、爱一个人刷题打学科比赛、爱一个人去学校食堂吃饭,打心底里他觉得自己更 " 倾向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 ",甚至有时 " 有些排斥与社会接触 "。
在做提案和调研中,郝帅不得不与各行各业的人去交流,收集更多的社会声音。这个 16 岁的男孩,了解世界的角度增多了," 我发现自己从只接受单一信息的人,变成了一个广泛获取信息的人,学到新的东西,世界也变宽了 "。
在辅导员殷卫霞看来,在这次合作调研中,除了在研究社会问题上有了很多收获,更大的改变是他们形成了一个关系融洽的小集体,经常聚在一起吃饭,讨论问题。
郝帅的体会更为深刻。有一次他们一起熬夜写提案,晚上 10 点多,小组的成员都聚集在 " 腾讯会议 " 中,消息框里一个同学建议他 " 这一段可以删掉 ",另一个同学出主意," 这个句式可以改动 "" 这个词表达更精准 "……" 我突然间理解了,原来这就是团队协作的感觉,真的挺好的 "。
从 2016 年起,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通过社团和选修课,选拔学生代表多次到北京市政协进行全程观摩,多项模拟提案提交北京市政协大会立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社会的关注面从宏观的话题,慢慢缩小到身边的人和事上。" 该校教师李杰说。在李杰的记忆中,最初学生提交了《关于在中学生中加强法治教育以提升其法治意识的建议》的提案,到近年来,有孩子关注到家庭教育的话题,提交了《关于在中小学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的提案》。
" 孩子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接地气了,更加脚踏实地了。" 李杰说," 教育的意义在于育人,在实践中让孩子做社会的‘小主人’,了解社会制度,关注社会现象,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殷卫霞的另一个身份是孩子的家长。去年女儿参加了 " 模拟政协 " 比赛后,现在爱看新闻,愿意和家长讨论国家大事。最近她跟殷卫霞说:" 妈妈,在我的人生规划中,我觉得我应该去援疆、援藏。"
" 孩子开始关注社会,把自己当做了社会中的一分子。" 殷卫霞说。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中国青年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