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结新村街道红星巷,每天都有孩子们做游戏,老人们来这里下棋聊天;在民族团结示范广场上,居民悠闲地跳着广场舞,民族团结宣传在此举行 …… 走进城关区街巷和广场,能真切感受到人们的幸福生活。近年来,城关区在全区范围大力开展 " 五个示范体系 " 建设,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 一廊一区一带 " 行动,多举措助全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城关区是省会兰州中心区,建成区面积约 67 平方公里,目前行政管辖 25 个街道、153 个社区和 18 个行政村,既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多民族并存的中心城区,现有回族、藏族、满族、东乡族、蒙古族等 55 个少数民族,人口约 6.7 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 6.95%。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街道有 13 个,少数民族村 1 个,民族大学 1 所,民族中小学及托幼机构 14 所。
对生活在城里的少数民族同胞来说,要在民族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工作生活的地方营造 " 家 " 的氛围。多年来,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载体,先后在酒泉路街道和五泉街道、临夏路街道等举办宣传月仪式,并在各街道开展资助慰问、文艺表演、医疗就诊等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在各主要路段和地下通道、商铺 LED 屏播放民族政策、宣传标语等 2000 余处;在街道和企业单位、宗教场所制作展板、张贴画等 1300 余块,发放主题宣传品 3 万余份,实现民族团结宣传全覆盖。
同时,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基层活动,深入社区打造酒泉路民族风情示范街、绣河沿和箭道巷等民族团结进步小巷、白银路黄河之滨民族文化墙各类载体,将辖区少数民族情况、民族装饰等通过图片、文字等进行全面展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等进行普及,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影响力;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命名表彰和谐楼院、互助好邻里等活动,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激发居民群众争做民族团结先进模范的积极性。开展 " 互帮互助邻里情 " 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
城关区还在此基础上,通过不间断培育品牌,统筹推进示范点建设。按照 " 整体综合大创建、科学规范大创建、全民参与大创建 " 思路,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2019 年,着力打造 1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部门、5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8 个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示范社区、5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10 个民族团结示范宗教活动场所、4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2020 年,重点推进民族团结 " 五个示范 " 体系建设,即 10 个区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10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巷,1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2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5 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层服务示范管理站。
通过示范点位的建设,探索形成了酒泉路街道 " 一核六情 "、广武门街道 " 七色彩虹桥 "、白银路街道西北新村社区 " 网上四合院 " 工作理念,创新了靖远路街道 " 文耀、景映、人爱、商兴 " 为主题的工作模式,拓展了五泉街道闵家桥社区 " 党员红细胞全渗透 " 工作方法,开展了金城关回民小学 " 尚德幸福园 " 校园文化,打造白银路街道 " 黄河之滨民族文化 " 等特色工作品牌。同时全面推进城关区城市民族工作试点,探索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机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互联互助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在全区范围内营造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大团结氛围。
城关区始终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作为示范区创建着力点,推动辖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培育壮大优秀民族企业,注重将国家和省市惠企政策向少数民族企业倾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做好对接服务,培育一批引领型民族团结示范企业,以点带面振兴民族经济。做大做强民族特色产业,坚持将示范区创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立足少数民族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风俗民情等实际情况,灵活采取 " 文化 +"" 旅游 +" 等多种模式,推动民族特色产业提质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着力在就业和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做好保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晟途 文 / 图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