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静华我妻,见字如晤。我此次离家远游,你们不必对我有所牵挂 ……"4 月 1 日晚,常州市锡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锡剧《烛光在前》,在常州大剧院感动上演。该剧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常州三杰 " 之一张太雷的革命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他的妻子和儿女坚强不屈,追随张太雷的足迹走上革命道路的感人故事。演出中,独特的锡剧唱腔,多元素的音乐,瞬间把观众带回到那个峥嵘岁月。在平凡故事中,感受奋斗者的伟大。
现场
他是烛光,照耀家人顽强前行
" 今日之莘莘学子,明日之国家栋梁,刻苦求学,关心民众疾苦,思考祖国的前途,以救国救民、以复兴中华为己任。" 常州人张太雷,从小就立志为国奋斗,长大后,他如愿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锡剧《烛光在前》便是围绕着张太雷妻子陆静华及三个子女的故事展开,讲述了主人公陆静华和儿女坚强不屈地生活,追随张太雷足迹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舞台上,重温、深情、离别、回忆,每一场戏都饱含深情。
最后一场戏中,陆静华看着小儿子就要离开,用尽全身力气,把儿子的衣服和丈夫牺牲时被打碎的怀表一起扔上了船。瞬间,倔强地儿子绷不住,眼泪骤如雨下。他喊着 " 姆妈,儿子给你磕头了 "。岸边,陆静华喊着 " 当心身体,听你二姐的话 "。二人都声嘶力竭,然而风吹散了声音,令其彼此不得相闻 ……
那一刻,观众席安静异常,黑暗中,观众的眼睛闪着莹莹的光,泪水似要夺眶而出。" 不能不尝一点离别的苦,去换那种幸福 ……" 只听陆静华喃喃自语,这正是张太雷家书中的话。张太雷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始终是支撑与引领陆静华的动力,更是照耀这个家庭的烛光!
惊喜
锡剧 " 第七代传人 " 首次亮相大舞台
台上,陆静华与三个子女的互动,让台下观众为之深深感动。饰演子女的三位 00 后年轻演员——朱彦秋、吴晨、陆新宇,脸庞稚嫩却十分贴合剧中角色,唱念做打、一招一式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三位演员都是锡剧 " 第七代传人 "。2016 年,经常州市政府同意,常州市文广新局、常州市市锡剧院与江苏省戏剧学校三方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了 16 名戏曲表演专业 " 常州锡剧班 " 学生,也就是锡剧 " 第七代传人 "。此次,常州市锡剧院大胆启用新人参演,是新一代锡剧演员首次亮相大舞台。
这批年轻演员也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主创团队的认可。在剧中扮演张太雷大女儿张西蕾的青年演员朱彦秋,坦言参与这样一出大戏,心里感觉既幸运又压力巨大,"《烛光在前》是现代戏,跟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传统戏都不一样。唱腔、念词、动作都要下功夫一点点磨,尽力把每一场戏都演到最好。"
" 每当演到张一阳含泪与母亲陆静华告别时,都会真的被伟大的母爱感动而流泪。" 青年演员陆新宇是常州人,在剧中扮演张太雷儿子张一阳。他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演绎人物,当老师们在大排练场排练时,自己就在小排练场练唱腔," 我以前知道张太雷,但是对他的故事不是特别了解,通过参演这出戏让我对他的英雄事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深感我们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糅合多种音乐元素,生活气息十足
有别于以往厚重的红色题材作品,《烛光在前》充满更多的 " 烟火气 "。舞台上,陆静华在自家院子里腌萝卜。挑萝卜、切萝卜、腌萝卜 …… 这一套生活气息十足的表演,让观众印象深刻。
陆静华的扮演者、常州市锡剧院院长孙薇介绍,锡剧本身就十分擅长市井民情题材创作," 腌萝卜 " 是常州传统食品,张太雷一家本就是最质朴的家庭,陆静华靠一人之力维持子女、长辈生活,非常不易。" 透过平凡生活,看见伟大人格,更令人感动敬佩。"
在保持锡剧个性风格和美学内涵的前提下,《烛光在前》的创作团队在表达形式和手法上大胆创新,突出强化锡剧艺术的表达力和展现力。" 这个是现代戏,表现手法表现力一定要强,所以在音乐的设置上,我们用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融合演奏的方式。因为如果是全民乐的话,它的张力可能不够强,表现力不够充分,所以我们加入了交响乐。"
该剧导演、著名导演艺术家、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童薇薇告诉记者,在故事的最后,孕中的陆静华等郎君绣花,一群群母亲接连登台,还运用了现代的表现手法来扩大母亲们伟大无私的爱,希望冲击观众的视觉形象。
幕后
三年打磨,数易其稿,用文艺精品庆祝建党 100 周年
作为 " 常州三杰 " 之一,张太雷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如何把他的精神书写出来?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戏曲作品?孙薇说,这一思索,就思索了三年。
" 其实早在三年前我们就开始了这部剧的创作,但一直都没有较好的剧本,直到后来请了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罗周担任编剧,才最终有了现在的剧本。" 孙薇说。然而,剧本的创作也不是一帆风顺,演出前当记者看到剧本时,已是第七个版本。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艺术处处长徐伟光表示,整部剧的创作凝结了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在创作过程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接受洗礼。张太雷很多感人的事迹,尤其是他 " 为人民谋永远幸福 " 的初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
今年是建党 100 周年,锡剧《烛光在前》的推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截至目前,该剧已相继入选 2020 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据了解,5 月底前,常州市还将举办 " 献礼建党 100 周年——常州文艺精品展演季 ",一大批精品剧目将与观众见面。例如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锡剧《卿卿如晤》《玉兰花开》《烛光在前》、中篇弹词《邓稼先》、民族音乐会——《守望乡愁》这样的优秀剧目,深入挖掘红色英模资源,努力建设艺术创作 " 红 " 高地。
【创作谈】
罗周:一封家书藏深情,她是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妻
在剧中,陆静华的淳朴、坚韧、无私,让大家深受感动。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该剧编剧、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罗周告诉记者,创作的第一步,是根据《张太雷年谱》和他女儿张西蕾写的回忆录《烛光在前》给陆静华做了一份年表。
" 前期材料准备非常周密,我在材料中搜寻各种蛛丝马迹,在心中构建出完整的人物形象。当我把陆静华自从嫁给张太雷之后每一年的人生事无巨细地开列出来,这个女性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充盈。" 罗周说。
陆静华是个极朴素的劳动妇女,能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一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之事,却几乎以一人之力,在张太雷牺牲于广州起义后,将三个儿女拉扯长大。陆静华先是把二女儿张西蕾送上了革命的道路,而后大女儿张西屏想走革命道路却因为家里生活太艰难,最终选择留在家,接着小儿子张一阳也投身革命并牺牲于皖南事变。" 陆静华没有走上战场,她成为了承载这一切的大地。这正是‘母亲’的份量和意义,这也正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创作中,张太雷留世的唯一一封家书,也成为了剧本重要的内在轴线。罗周说:" 家书中有张太雷对家的牵挂,对妻子的深情,对孩子的愧疚,但更多的是对明天,对未来的期盼。因此,家书就像一个内在的影子,引领着他的家人追随,不屈不挠,争取美好明天。"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李鸣 宋经纬 / 文 顾炜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