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3 月 31 日至 4 月 1 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德州晚报社承办的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乡村振兴德州行——全国晚报社长总编采访活动,在山东德州举行。两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 62 家媒体百余位晚报社长、总编、主任、记者等,先后赴德州乐陵市、宁津县、平原县、齐河县的田间地头及部分企业进行采访采风,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德州突破。
冬小麦返青的三月,夜里甚至能听到拔节的声音,清脆、有力。
无高山大川,少名胜古迹,身处鲁西北平原区的德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国首个整建制粮食生产 " 吨粮地级市 "。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省要求德州市 " 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 "。
乡村振兴的春风拂面。德州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 " 三农 " 工作的总抓手,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五个专项方案和三年行动方案,创造了许多在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亮点与典型。
积极探索,努力突破。德州大地上,万千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奋力躬耕于垄上,擘画出一幅 " 乡村振兴 " 的蓝图。
▲全国各地的数十家媒体聚焦德州乡村振兴
农民是个高大上的职业
90 后的硕士研究生何石宝和妻子许幸,管理着 10000 亩耕地,现代化规模种植让之前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何石宝所在的公司是 " 土地鲁望农业 ",流转土地 6 万亩,75% 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更离不开有学识、有梦想、有追求的新农人,高层次年轻人扎根农村,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德州市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张连臣简要分析说:2015 年后,德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流转,开始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而公路、水利、基本装备、通讯、物联网等条件的成熟,让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备了基本条件和坚实基础。
平原地区," 面朝黄土背朝天 " 的农民,在土地流转、收益固定的前提下,去向有三:种田能手继续耕耘;一部分转向居所周边的二三产业;另一部分进城打工。
原有农民工作呈现多样化,收入不断提高。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大量新农人提供了岗位和舞台,于是,本科生来了,硕士生来了,博士生也来了 ……
法月萍是南京大学博士,辞掉年薪 200 万的工作,跑到禹城农村养蚯蚓。牛粪养蚯蚓,蚯蚓粪是高端有机肥,蚯蚓提取的活性酶多肽液是优良的叶面喷施肥。
这个当初被嘲讽为 " 疯婆子 " 的博士,在属于自己的田野里驰骋,坚定地说 " 选择对了 "。
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德州市培育了省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 20 家,备案省级 " 农科驿站 " 达 90 家。建设乡村人才公寓 159 处 883 套,让何石宝这样的新农人更加安心。
除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德州市还加大对本地农民的培训力度。2020 年完成经营管理培训 2767 人、培训农民 34470 人、培训农村妇女 1574 人。开展 " 乡村振兴农业大讲堂 ",科技帮扶农民 9100 余人次。
同时,德州市推出多项优惠政策,让已经离开土地的能人返乡创业。仅 2020 年,回引在外优秀人才 695 人。发放返乡创业担保贷款 2.8 亿元,惠及农户 1862 户。
" 其实现在种地是一个特别高大上的职业。 " 同在鲁望农业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卜璐璐说。
▲硕士农场主何石宝夫妇在查看麦苗长势
农业大有奔头
前些年,受枣产业低谷影响,红枣利润不高,枣乡乐陵的老百姓不愿再 " 侍候 " 枣树,一度出现砍百年枣树种粮食现象。
2019 年,乐陵市朱集镇政府成立红枣合作联合社,推出 " 合作社 +" 模式,一举扭转管理、销售、品牌等制约发展的问题。
王双志村是受益村之一。镇上通过社会化合作,在该村建起 30 个智慧大棚,让枣树 " 住进 " 大棚,实现了标准化、智慧化、无公害管理,延长小枣生产周期,提升小枣品质。
资料显示,德州市累计有 8331 个村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并完成登记赋码。全市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4628 个,涉及村庄 4708 个,入社农民 17.54 万户,入社耕地 102.24 万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市 3 万元以下村已全部清零。
为推进乡村振兴,市县选派 900 余名第一书记、选派 33 个乡村振兴服务队、选派 581 名工作队队员 "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成效明显。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山东省要求严格功能区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振兴,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德州市乡村振兴工作专班梳理总结出 13 种融合发展模式,而 " 依托某种确定性优势进行融合 " 是最重要的一个大项。
在夏津县,有百年以上古桑树 2 万多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面对这一优势资源,夏津县进一步拉伸桑产业链条,桑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旅游等全面开花,农民的收益节节攀升。
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以酒为载体,古贝春集团在周边农田设立 5 万亩原粮基地,拉动农民增收,成为用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典范。
德州扒鸡,名满天下。近年来,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打造绿色全产业链,从粮食种植、饲料加工到养殖,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很多农民变成农业工人,实现持续致富。
而对于没有 " 明显优势资源 " 的地方,德州市探索出 " 聚合式 " 发展路经,如 " 三个集中 " 要素融合," 三园共建 " 融合发展," 贸工农 " 一体化发展等。
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不尽同,关键是找到适合自身的那一条。
" 乡村振兴,推动融合发展的出发点是唯一的,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张连臣说。
以 2020 年为例,德州市上下一心,共同发力:
建设高标准农田 53 万亩,全年粮食总产 756.65 万吨,年底生猪存栏 320 万头。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226 家。乐陵市杨安镇、朱集镇入选 2020 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发展农民合作社 1.78 万家、家庭农场 4718 家;承包土地流转面积 388.3 万亩,占 47.6%;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托管、半托管服务等方式辐射带动小农户 35 万余户步入农业规模经营轨道 ……
禹城市、齐河县入选 "2020 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 ";平原县 " 一星四化 " 乡村治理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禹城市入选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齐河县、庆云县入选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平原县、武城县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进农村改革攻坚经验做法在全省会议推广。
而近日,宁津、乐陵、庆云签署协议,三个县市联动发展,在乡村振兴等八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将融合发展推向新的高点。
▲平原乡村振兴桃园示范区
农村家园各美其美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铁营镇,是乐陵市南部产业新城。
铁营的产业是化工产业园,产业结构是医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是全国智慧化工园区 30 强。镇园一体化发展,规划打造 2.3 平方公里的绿色循环特色小镇,可容纳人口 3 万人,计划安置群众 2 万人、企业职工 1 万人。
曾是最穷乡镇的铁营,2020 年税收已超亿元,未来更是不可估量。
同在乐陵,中国调料第一城——杨安镇,以 " 买全国、卖全球 " 的壮举,将调味品产业做到了极致。目前全镇调料加工企业达 192 家,散户更是不计其数。产业融合工程和生态宜居工程的布局,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杨安样板。
山东省要求,以多样化为美,保持乡村固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使乡村振兴各具特色,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宁津蟋蟀,美誉华夏;宁津杂技,闻名遐迩。占地 1000 亩的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融合了宁津两大品牌,秉承历史,弘扬传统,成为文化地标,拉动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齐河县濒临黄河,是济南 " 后花园 ",生态引领产城融合,旅游拉动乡村振兴。黄河生态城总面积达 63 平方公里,是省级旅游度假区。齐河博物馆群、泉城欧乐堡旅游度假区、中国驿 • 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一个个明珠点缀于黄河岸边。
" 一个坑、两块砖、三面墙,夏天蚊蝇飞,冬天冻屁股。" 谈起过去的厕所,农民都印象深刻,如今和城市一样的水冲厕普及庄户人家。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德州市累计改造农村旱厕 58.8 万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公厕 454 座。4413 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验收,建设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 110 座,设置垃圾桶 22 万个,15 个镇(村)逐步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生态振兴,让农村天蓝水绿,鸟语花香;而文化振兴,则让农村更具品质与灵魂。
2020 年,德州市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实现全覆盖,建成村级文明实践站 7031 个,覆盖率达 91%。组建各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8682 个、设立志愿服务项目 1350 个,全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6 万余次。
在德州,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让大量资金、技术、人才转向农村,让农村享受到更多发展的红利,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纵览德州乡村田野,农村已变身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心之所向,情之所至,踏歌垄上,向美而行!
▲欢乐谷
▲调味品博物馆
深圳晚报特派记者 李可心 通讯员 蔡文典 孙良玉 文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