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4-05
潮州市湘桥区铁铺镇大坑村:讲好“革命母亲”故事 绘好红色旅游蓝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大坑村里有不少红色遗迹。

大坑村是潮州市著名的红色村 , 因为 " 革命母亲 " 李梨英 , 这个藏在湘桥区铁铺镇深山的普通小村庄红遍了潮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李梨英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婿送进红军队伍 , 自己也成为农会、妇女会的骨干 , 红军的报纸以《革命母亲送儿当红军》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后 ," 革命母亲 " 的称号传开了。

■ " 革命母亲 " 李梨英。

1951 年国庆节 , 她作为南方代表应邀到北京 , 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和宴请。

今天 , 李梨英故居已成为潮州乃至粤东知名的红色遗迹 , 每年上万人次来参观学习。大坑村以此为亮点 , 紧抓红色主线 , 依托生态优势 , 致力打造以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为特色的发展样板。2021 年春天 , 这里迎来再一次提升。据透露 , 李梨英故居已纳入广东省红色遗址保护项目 , 将进行局部修缮和重新布陈 , 预计今年底完工。同时 , 大坑村的基础设施也将进一步提升 , 带动红色旅游更好地发展。

红色遗迹众多 流传不少红色故事

大坑村地处潮州市湘桥区铁铺镇北部 , 东边与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接壤 , 西面与湘桥区磷溪镇相连 , 北面毗邻饶平县樟溪镇青岗村 , 因为夹在两条大坑之间 , 故名大坑村。

■红色古井里的井水至今仍然清澈。

■红色戏台是大坑村里的一处红色遗迹。

革命时期 , 东江独立师红三连和潮澄饶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据点都曾设在此地 , 留下了李梨英故居、红色戏台、红军枪械修配所、红军古井、红军印刷厂、红军医院等一大批红色革命遗址。大坑村将这些遗址保护得很好 , 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 对一些遗址进行维护和修护。

大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后面 , 就是几年前重建的红色戏台 , 屋顶很高 , 旁边还有放置音响等演出设备的小房间。以前这里用于社戏演出 ,1932 年大坑村成立农会后 , 这里就成了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的场所。当年 , 大坑村农会很活跃 , 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大坑村时 , 农会骨干林锦森、林保梨被捕 , 在戏台上被砍下头颅 , 挂在旁边的柿树上示众。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戏台 , 从此大坑村老百姓就把这里叫作 " 红色戏台 "。

现在这里不仅是红色遗迹参观点 , 平时也是村民观看潮剧演出的场所。" 有时一个月演好几场 , 很热闹。" 铁铺镇党委委员、大坑村挂村干部陈庆贤说。

■经过重修的红军枪械修配所。

沿红色戏台左边的小路走不远 , 一片绿荫掩蔽下 , 就是当年的红军枪械修配所。原来只剩一堵断墙、一个石门框和三根断柱 , 重修时用实木围起 , 盖上铁皮 , 才有了 " 所 " 的模样。枪械所是 1932 年至 1935 年 " 红三连 " 设立的 , 中共潮澄饶县委领导下的武器枪械都被送到这里修理。

枪械所正对着一个小池塘 , 池塘边就是红军古井 , 井水依旧清澈。1932 年冬天 ," 红三连 " 对敌作战后 ,6 名伤员被转移到岭后岩洞治疗。李梨英发动妇女上山采药 , 用这井水煮药做饭。她还曾深夜从岩洞潜回家 , 杀鸡煮粥 , 为伤员增加营养。" 很神奇的是 , 这口井从来没有干涸过 , 哪怕是旁边的池塘干旱少水。" 陈庆贤介绍说。

" 革命母亲 " 李梨英一家曾献身革命

沿着红军古井旁的小路向上走 , 很快就到了 " 革命母亲 " 李梨英的故居。这是一个朴素的小院落 , 白墙灰瓦 , 门头的木质牌匾上是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题写的 " 革命母亲李梨英故居 "。

■游客在革命母亲李梨英故居参观。

走进故居 , 耳边是李梨英事迹声情并茂的讲解 , 墙上的海报展示着李梨英事迹和大坑村红色故事 , 陈列柜里原本展示着李梨英的革命遗物 , 最近因为提升改造工程 , 由其后人收回保存了。李梨英家的房屋位于内厅右侧 , 是一间不足 10 平方米的小屋子。" 其他都是亲戚、邻居家的 , 她家是穷苦人家。" 陈庆贤介绍说。

出身贫苦 , 亲人相继去世后 ,18 岁的李梨英嫁到大坑村 , 婚后生下 4 男 2 女 , 丈夫因重病去世 , 家里没有田地 , 大儿子和二儿子被迫离乡谋生。苦难的岁月磨炼了李梨英坚强的意志。革命低潮期 , 她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婿送进红军 , 自己也成为秘密组织农会、妇女会的骨干。红军编印的《红潮报》以《革命母亲送儿当红军》为题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 , 这是李梨英第一次被称为 " 革命母亲 "。革命最严峻时期 , 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婿相继牺牲后 , 她拒绝了组织上暂避南洋的安排 , 把年幼的女儿托付给亲戚后 , 带着 12 岁的小儿子上凤凰山继续闹革命。她一路追随红军 , 在后方精心照顾伤员 , 被亲切地叫做 " 母亲 "; 在血雨腥风中探险情送情报 , 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 , 李梨英担任汕头市政协副主席。1951 年国庆节 , 她作为南方代表应邀到北京 , 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和宴请。

亮化工程启动照亮乡村振兴前景

" 革命母亲 " 李梨英一家人不怕牺牲、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 , 是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1961 年李梨英去世后 , 和她一起战斗过的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为其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松柏长青》;1958 年 , 广东省潮剧院编演了《革命母亲李梨英》;2014 年 , 广东省制作专题片《基石》, 讲述李梨英及其一家为革命奉献的感人事迹。

红色精神代代传 , 李梨英的故事也一直流传着。陈庆贤告诉新快报记者 , 每年都有上万人来大坑村参观李梨英故居 , 倾听她的革命事迹。" 特别是潮州市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学生 , 一批一批的 , 有时一次来三四百人。"

陈庆贤表示 , 大坑村的产业要振兴 , 首先就要发展好红色旅游。" 这次提升李梨英故居的布展 , 也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展示她的事迹 , 让参观者有更直观的感受 , 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此外 , 其他基础设施也要逐步完善起来 , 比如这个广场要建围栏 , 红军古井边也要围起来 , 保证安全 "。

■大坑村是潮州市旅游特色村,发展红色旅游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森林生态保护良好 , 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 果树漫山遍野 , 趣石形态各异 , 大坑村去年成为潮州市首批旅游特色村之一。据透露 , 目前铁铺镇正在考虑整合大坑、铺埠、桂林等几个村的旅游资源 , 推荐精品旅游路线 , 让红色旅游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3 月 11 日采访的当天晚上 , 陈庆贤给新快报记者发来一条令人开心的消息——当天下午 , 由大坑村乡贤捐资兴建的亮化工程启动建设 ,102 盏太阳能路灯将遍布大坑村的所有村道 , 照亮夜晚的大坑村 , 预示着大坑村实现乡村振兴后的美好前景。

■采写 : 新快报记者方轶 通讯员 陈怡

■摄影 : 新快报记者李小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