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7 日 21 时 20 分,由深圳飞来宜昌的 DZ6203 航班平稳降落在宜昌三峡机场。深晚记者打开手机,给宜昌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群发了一个信息:" 我们已经安全抵达。"
" 辛苦啦!酒店已经订好,明早我们安排志愿者去接你们。" 志愿者黄正荣很快在群里回复说。
从 2016 年起,每年清明前夕,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忠魂公益基金、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都会发起 " 春祭 · 请抗战忠魂检阅青春 " 大型祭拜活动。承办这个活动的,是深圳市越众公益基金会,他们至今已经在全国举办大型春祭活动逾 40 场次,组织全国多地逾万名学生、青年志愿者、群众参与其中,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牢记抗战历史,矢志振兴中华。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 年,春祭线下活动暂停了一年。2021 年清明前夕,这一饱含历史使命的活动得以重新启动,并在湖南衡阳、杭州萧山、广西南宁、广西桂林、江西萍乡、山西太原、浙江台州、陕西西安、北京、重庆、上海等地组织青年学生和志愿者在当地抗战遗址举行祭拜活动,共同致敬 80 多年前浴血抗战的民族英雄。
得知春祭活动的消息后,宜昌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决定联合武汉、荆州志愿者团队自发参与,并向深晚记者发出了采访邀请。而就在 3 月 27 日当天,北京、重庆、江西萍乡、广西桂林的春祭活动已经在黄楼院长城战场、重庆空军抗战纪念园、安源灯盏窝抗日伤兵墓园和三将军与八百壮士墓等抗战遗址隆重举行。
宜昌地处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素有 " 三峡门户 "" 川鄂咽喉 " 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 "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 得名;清朝时取 " 宜于昌盛 " 之意改称 " 宜昌 "。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在这里向江汉平原过渡," 上控巴蜀,下引荆襄 ",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宜昌也就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重要战场。武汉失守后,在以宜昌为中心的大约 20 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上,中日两军进行了 6 年之久的拉锯战,以争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流域地区的控制权。最终,包括枣宜会战、鄂西会战、石牌保卫战在内的宜昌抗战彻底打破了日军通过迅速侵占重庆动摇中国抗战决心的企图,涌现出张自忠、胡琏等著名抗日将领,其中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张自忠将军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 年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2014 年 9 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之中。
由此,深晚记者将今年春祭活动的现场采访安排在了宜昌。
青山有幸埋忠骨
3 月 28 日,宜昌的清晨还泛着丝丝凉意。8 时 30 分,当地志愿者 " 红姐姐 "(网名)接上深晚记者,驱车近一个半小时赶到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
被苍翠青山环抱的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并不显眼,若不是路边的指示牌,人们很容易就错过了这处忠魂埋骨地。从公路旁的一条小路取道,前行数百米就到了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在岁月的洗礼后,这里已看不出往昔战火的痕迹,只留下一座石碑矗立在一片青翠之中。
抗战期间,宜昌夷陵区原黄花乡南边村一带是中国军队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驻地,该师的野战医院正设于此处。这片松柏掩映的土地下,埋葬了 3000 多位一线阵亡和医院病故的将士。预四师撤离宜昌时,在这里立碑建亭,形成了一座近 30 亩的陵园。
历经岁月风霜后,曾经的碑亭已无迹可寻。2010 年 8 月,宜巴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这里重新被人们记起。在各界呼吁下,2015 年 7 月,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开始动工重修,2016 年 4 月竣工。在这处占地 30 亩的陵园中,种植了 3000 株松柏等常青树,也寓意着这里是 3000 抗日将士的英灵安息之所。
2020 年 9 月,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三批 80 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湖北有 4 处入选,包括宜昌市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至此,湖北省已有包括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在内的 9 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当地志愿者告诉深晚记者,1938 年,时任国民革命军 75 军预备第四师(下称预四师)师长傅正模率部与日本侵略军作战,转战于河南、湖北,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和襄樊、沙宜等战役。由于宜昌地形险要,背靠三峡,因此日本在最初的时候久攻不下。侵华日军第十一军于是在 1940 年制定了全新的进攻方案,日军集中了 11 军的 7 个师团,企图通过强大的兵力,撬开通往重庆内陆的三峡口。宜昌就成为了这次战役的主战场。
枣宜会战爆发后,日军重创中国军队,终于占领了梦寐以求的宜昌。但是日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总计伤亡约 1.1 万人。当时参与枣宜会战的预四师在宜昌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是双方武装火力争夺的重点。枣宜会战结束后,预四师奉命继续坚守宜昌,牵制日军。师长傅正模带领着伤亡过半的第四军退居到晓峰一带,继续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军,时间长达 4 年之久。4 年的艰苦抗战,预四师的伤员也在日积月累地增加。当时的医疗条件极为有限,很多伤员因为缺医少药而牺牲。
无奈之下,医护人员只能将牺牲的战士一同埋在了一个大坑里,最后那个大坑里竟然埋藏了 3000 多具遗骨。2001 年,当地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施工人员发现了这些骸骨。考古专家通过现场勘查、查阅史料,最终发现了这些当年在宜昌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 3000 多名烈士,这一段悲壮的史实,终于重新被后人发现。
我们必须记住他们的贡献
3 月 28 日上午 10 时,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内几乎没有游人,只有 16 名身穿黑色 2021 春祭主题衣衫的志愿者集结在陵园里。10 时 30 分,春祭活动正式开始,由关爱抗战老兵宜昌志愿者黄正荣担任祭持。
" 天朗气清,水秀山明。四维更张,举头忠魂 ......" 随着朗朗诵读的祭文,祭拜仪式正式开始,16 名志愿者手持白菊,依次走至碑前三鞠躬,并为抗战忠魂敬献手中的鲜花。祭拜环节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宣读祭文后,黄正荣向志愿者们发出号召:" 让我们一起喊出心底的话语:请抗战忠魂检阅我们的青春!"
三声齐喊,在群山环绕的石碑前余音袅袅。在志愿者团队中,年仅 13 岁的 " 小忠 "(网名)是跟随父亲前来参加活动的,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春祭活动了。在他看来,祭奠抗战先烈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可以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是用抗战先烈们的牺牲换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记住他们的贡献。" " 小忠 " 说他平时会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对抗战历史的理解,他认为先烈们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是年轻一辈应当传承的精神。
在现场,还有两位专门从武汉赶来的志愿者,其中一位还在武汉读书,趁着周末空闲她们坐高铁赶来,早上高铁刚到宜昌,她们就匆匆来到了活动现场。" 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感受先烈们所经历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艰难,这也激励着我们在和平生活里继续努力,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完成的使命。" 其中一位志愿者在祭拜结束后告诉记者说。
寻访中国空军战神长眠之地
结束了南边抗日将士陵园的祭拜活动,在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深晚记者又前往宜昌市区拜谒高志航纪念铜像和张自忠将军公祭纪念亭。高志航(1907-1937)是抗战时期中国著名的空军抗日英雄,是 2014 年 9 月 1 日我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他是第一个击落日军飞机、首开对日空战全胜纪录的中国飞行员,被誉为 " 空军战神 "。1937 年 11 月 21 日,高志航在河南周家口机场遭日机轰炸壮烈牺牲。当时国民政府打算将其遗体运往重庆安葬,在途经宜昌时,由于战局紧张,不得已就地秘密安葬。2010 年 4 月,当地政府终于找到了高志航的安息地。2015 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前夕,高志航铜像在三峡大学西校区落成,英一手叉腰,一手举过头顶,神情专注地望着前方的蓝天,好像在时刻守卫着祖国的领空 ……
以我的青春,向你的青春致敬
同日上午,南岳衡山忠烈祠也迎来了南华大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湖南工学院计信学院等大专院校的学子。集结的队伍中,除了学生,还有三个特别的身影——两位关爱抗战老兵湖北志愿者刘汇和胡南航,还有一位抗战老兵后代吴海燕。活动开始前一天,他们坐了一天火车辗转武汉、长沙到衡山西参与这次春祭活动。志愿者刘汇说:" 站在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前,当时眼睛已经模糊,嘴唇也有点哆嗦,忠烈祠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终于来磕头了 ......"
仪式上,各校学生代表致青春宣言。南华大学学生代表王鑫说:" 抗战时期的年轻人弃笔从戎,因为他们知道这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可以安静学习的课桌。每当我们在课桌前认真读书时,是否感受到了那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这力量顶天立地,为我们撑起了一张张可以安静学习的课桌。这股力量就是几十年前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在重庆空军抗战纪念园,祭祀队伍缓缓前行,带领队伍前行的四名志愿者手持黄菊,陆续踏上台阶,行进中除了脚步声,现场格外的寂静。
重庆抗战空军纪念园也叫空军坟,始建于 1938 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抗日空军阵亡将士实葬墓地,共安葬了重庆大轰炸、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璧山空战及在其他地方牺牲的 242 名抗战空军英雄。据志愿者介绍,埋在空军坟里的烈士许多都只有衣服、皮鞋、皮带等遗物,即便有遗体但大部分都是残缺不全。
入园的青石台阶有 168 级,168 级石阶上镌刻着中国空军抗战史。前半程石阶上刻着抗战以来发生的重大战役与事件,如百团大战、仁安羌大捷等。后半程石阶则镌刻着抗战中 20 多场主要空战的名称及时间,如璧山空战、成都空战等。踏过这 168 级台阶,就如走过抗战中每个战火硝烟的战场。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潘潇雨 文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