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向的作曲家,往往怀揣着理想与抱负。张若迪尤其如此。在我走进深圳高级中学他的办公室时,便强烈感受到了他的本土文化与中国情结。他认为深圳这样一座有着先锋气质的前沿城市,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交响乐文化。而他为此做出了多年的雄心勃勃的努力。
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格丽克认为:" 任何生活的事实都是无力和无效的,直到文学介入,直到文学抓住那些事实并将其拧成一道光,使其折射出来,我们得以用新目光看待它们。" 如果将这段话中的 " 文学 " 换作 " 音乐 ",我以为很适合张若迪的原创动机。
上周五,张若迪携深圳交响乐团,在深圳音乐厅举行了他的原创交响作品音乐会。这是他近年来潜心创作的第三套作品。共四部。前三部为历史题材。作曲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音乐中的文学诗性与画卷中的色彩及丹青笔力,相融相汇,形成一种 " 综合艺术 "。这既是一种现代与古典的穿越,又是一次东方内涵与西方形式的巧妙组合。
《天宝遗恨》是一部交响诗,亦是爱情诗。作为开场第一个曲目,张若迪如同太极大师般运手,将悠长的气脉一下子接通深交乐队。这种有厚度力度温度的起奏,一下子带着乐队,有了穿越时空的震荡。接下来,首席郭帅一段 solo, 婉约柔曼,好似一轴尘封的画卷,徐徐展开 ······
张若迪用了《长恨歌》中 " 七月七日长生殿 / 夜半无人私语时 / 在天化作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 " 的四句作为唱词。男高音操奕恒和女高音徐嘉遥的歌唱和重唱,将 " 遗恨 " 绵绵,怅然诗韵,在乐队的浓稠渲染下,表达得淋漓尽致。筲和琵琶的加入,渗透出民间味道,其画境、诗意、文学性、色彩感,诸般大唐元素,万千遗恨如风而至。
接下来的管弦乐《留白》颇具特色。讲究味道,精致美妙。长笛首席饶丹这位湘女子深谙同乡作曲家的深意,开篇的吹奏,有着一笛定乾坤之感。张文沁的引颈高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 ",体现了她深厚的歌剧功力。
用音乐的语言,来表现美术情境。虽然仅有七分钟,但是," 浓妆淡抹总相宜 "。有意思的是,作品尾部没有弱化,反而以写实手法加强了渲染,浓墨重彩,管弦齐鸣,脱离了 " 留白 " 之境,进入了高亢的歌颂。留白而不留白,不拘章法。如作者所言:不是国画的临摹,而是创新与升华。
我们常说用西方的乐器讲述中国故事。这些年来,中国作曲家在这方面有过多种尝试。但鲜见翘楚之作。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调性——心灵在进行冥想时的运行方式。那是作曲家追随的目标。
一个作曲家能够挥棒诠释自己作品,更具亲切感。张若迪既是作曲专业毕业的,也在名校专修过指挥专业。他在年轻时还有过乐队演奏员的经历。作为一个复合性的人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创作,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下半场《春秋遗韵——兼葭 . 击鼓》, 取自《诗经》之精华,也是爱情故事。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赞美神州大地的灿烂文明 , 传承先人民族气质 , 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张若迪的自觉意识,也是他的创作理念。在他的压轴曲目《狂欢中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乐队在演奏这首管弦乐作品时,激情全面暴发,管弦之磅礴气势,将现场气氛推向鼎沸!
惊涛扑岸般的掌声,表达出人们对这位本土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的深挚谢意。本人从未见过这么多人排着长队献花。张若迪接过一抱抱鲜花转赠给乐手们,刚转送又涌来更多的鲜花,直到鲜花摆放在台上,如同一座绚丽芬芳的小山包。
深交的乐手们感叹:" 昨晚演出非常成功!张若迪老师运用西方交响乐手法,把中国的古典诗词、历史人物、把古琴,筲等中国传统乐器、把独唱合唱和交响乐队完美结合,让作品呈现出一派恢宏大气。"
" 张老师和深交合作很多次了,他的指挥非常有激情,排练很细致认真,我们合作非常愉快,期待张老师的新作品和再度合作。"
乐评人 刘元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